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ID:9261512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25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黄志娟1.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4)凝成(nng):凝结成。(5)诱惑(yu):吸引,招引。(6)喧

2、腾(xuān):喧闹沸腾。(7)漫湿:水满湿润。(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二、导入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三、合作学习1.朗读指导,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

3、?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

4、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

5、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6、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五、板书海比喻理想境界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7、爬山比喻艰苦奋斗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4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教师: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一、导入心理学家

8、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