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

ID:9266398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25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_第1页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_第2页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_第3页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_第4页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打造有效课堂摒弃无效教学——关于语文教学中无效教学的一些思考我一直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写作、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听完肖川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回首几年来走过的点点滴滴,颇有感触。长期以来,我在语文教学偏重“怎么教”,而把“教什么”视作技艺之外的因素。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在“教什么”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因此我认为在处理“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问题。从教学内容处理这个角度看,我认为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无效性教学现象。1、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一致。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的内容与学的

2、内容必须达到契合,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建构的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过于艰深,或过于平易,均不利于学生学习。最理想的教学内容,应当处在学生认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想学、能学、学了即可见效的区域。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实施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孙犁的《荷花淀》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已有一定年头,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究竟有多少高中学生会喜欢这篇小说。我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荷花淀》的9课,他们都把《荷花淀》的教学内容确定在对战争中纯美人性的赞美和白洋淀美丽风光的领略中,从教材分析上来说,这样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从

3、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样的解读是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之下的。高中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是有相当认识水平的,孙犁用田园牧歌式的意境来荷载战争题材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教师实施教学时又进一步放大强化这部分内容,这样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几乎呈背道而驰之状。2、教学内容与语文学科专业素养不一致。现在高中语文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已基本完成,教师对自身具备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应有充分的信心,这是捍卫语文学科独立性的前提,也是教师大胆处理教学内容的底气。孙绍振先生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就主体论和审美价值论而言”,其“文学理论水准落后于当代文学理论的成就20年左右”;“从方法论的角度”,“编

4、写者的思维模式是落在了当代文化哲学一般水平之下的,和当代学术的一般水平相比,落后了差不多50年”。语文教师只有坚守语言文学的阵地,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做法:执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花大半节课给学生讲生物;执教《我与地坛》时,大谈残疾人如何自强不息;执教《道士塔》时,则把自己当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者;……这样的做法,现在想想可以说是“不务正业”!数学老师在讲“概率”时,会把“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算下雨概率的例子,但他绝不会化半节课或十五分钟去给学生讲解杜牧这首诗。这就是学科差异!这就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科专业素养保持一致!3、教学内容与

5、听读读写的规范要求不一致。9语文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可循的,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这些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淡化整体。写景散文,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在整体结构尚未爬梳的背景下,就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读读议议;文艺小说、戏剧,如《陈奂生上城》、《雷雨》的教学,喜欢单纯把对主人公的语言、行动等作描写的语段挑出来,在课堂上作静态的分析,而不是从整体出发,从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去作综合的分析。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与读写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把手从人身上砍下来后,那就不是手了;离开了

6、整体的文本,语段的阅读也就等同于拆分文字组合了。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主题先行”,先给人物定性,然后让学生去找“证据”(文本中相应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而不是遵循听说读写的规范,由学生深入文本,仔细体味,从而得出属于他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对文学人物的认知很难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说到周朴园,就是虚伪、冷酷;谈到玛蒂尔德,就是虚荣、向往奢华生活;提到陈奂生,就是节俭、落后;……这种贴标签式的阅读教学内容,自然无法培养学生阅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自然就效率不高,甚至无效了。4、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一致。9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有总

7、的课程目标,也有相应的子目标,因而现代文阅读中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整个三年、整个学期的课程目标,也要考虑所属单元、所属文体的课程目标。在这一点上,教师绝不能随意处置,任意发挥。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篇古代白话小说《失街亭》(我也把它视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例子了),课后有个练习题——问题讨论:失街亭,谁之过?我闹不清编者安排这道练习题有何用意,但想起自己执教“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时,就是让学生整堂课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让学生探讨失街亭的原因,意在为历史翻案,还是无事生非?我想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