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

ID:9285573

大小:22.1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6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_第1页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_第2页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_第3页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_第4页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内容提要】在人类精神文化的迁徙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同话语权力间的矛盾或互文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表面看来会有此文化被彼文化同化或取代的现象,但究其实质,文化交叉流动的过程一般不是吞并性或取代性的,而是此文化和彼文化或多文化间的相互选择、相互整合的过程;在交叉过程中形成一种相互包容的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形成决定了多文化的交叉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以多文化中主体文化的自身关怀为参照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关键词】话语逻各斯/文化“图式”/跨文化交流/平衡机制/交际性【正文】一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又在生存过

2、程中不断地使多彩的文化相互交流输送。在文化迁徙活动中,主体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文化的迁徙交叉过程一般包含着两个方面:传播和接受。文化传播活动的目的性很强,带有争夺他文化的接受者,或同化他文化的旨意。由于文化具有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性8/8,因而在传播(交流)时必然带有这种主观性。将一切他文化视为“异”,就是文化交流中文化信息发出(输送)者主体意识的表现。交流的主体一方通常是以“操纵”者的面目出现的,其中语言符号的交流尤为明显。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说:“一般语言已被权力机制严重侵蚀,完全沦为权力机构控制与操纵个人的工具,以至于早在你使用的语言之中,你就不得不表明你的不妥

3、协态度;因此,他千方百计在你使用的句法、语法与词汇中表达这种不妥协。”(注:“HerbertMarcuseontheNeedforanOpen,MarxistMind,”TheListener(February9,1978),169.)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创作者对语言符号的借用更无所谓“客观”而言,他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取用语言符号,宣泄或表现自己的欲望,大多是不顾“客观”和“他者”的。这种在文字符号的取用上的任意性,在表现目的上的“操纵”性,使语言符号不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成为其使用者主观意志的工具。通常所谓“谬误重复一千遍就有可能成为真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任意性的写照,它说明交

4、流行为中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外界现象,在不同文化圈内又会构成截然不同的文化象征(符号)系统。例如恐龙巨蟒之类,东西方文化对它的文化命名就截然不同,西方文化中那喷火吐雾的是“毒龙”,是邪恶的符号,而东方(中国)文化中腾云驾8/8雾的却是福瑞高贵的“祥龙”,是吉祥的符号。原本同一的“原型”,却在不同命名者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心理积淀。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构成和交流中极为普遍。在现代交流理论中,所谓交流一般又可分为科学交流和文化交流。科学交流泛指以自然科学知识和功能性精神和物质的交流;文化交流一般指纯精神符号的交流。科学的交流(传播)具有

5、可逆性和可重复性,因此一般认为科学交流是客观和真实的。这是大多数传播学者的观点。但是,也有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即便是在这个看起来应该是很“客观”的传播领域,仍然存在着受主体意识支配的主观性,因而存在虚假主观的传播甚至欺骗行为。因为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中,科学知识发现者或拥有者往往因为主观愿望或利益驱动歪曲科学知识或者给科学知识设定某种禁规,如原子能技术、克隆技术的传播中,就附带着许多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诸多告诫(禁规),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科学传播中的主体意识。在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中,这种主观性更强,尽管现代传播学自称“担保证据的确实”,(注: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

6、》,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但仍然无法避免主观性(偏见,片面等),常常以传播者自身的意愿来引导左右受众(虽然8/8受者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来接受)。1985年,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Gans)曾撰文,质疑几则据称是客观地对别人的传播主观片面性进行的“曝光”,列出了这一“客观”曝光(传播)中同样存在的主观性——“将政治观点隐藏于貌似客观的研究中,从对单一问题的答案中引申出观点,然后将答案处理成使人感觉强烈的观点”。(注: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7、,第30-46页。)而且,说到底,科学知识传播中的歪曲欺骗或力求客观公正,也都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古今中外,在知识传播或者研究活动中,由于研究者和传播者主体意识的原因而有意识歪曲事实和欺骗受众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美国传播学教授沃纳·赛佛林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在美国心理学试验中使用精神病人时,那些受试者便是在未获知真实信息的情况下表示同意的;更有甚者,在使用内华达州居民从事核试验的事件中,“他们在政府的备忘录上被形容为‘人口中使用价值不大的一部分’。这些民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