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ID:9333863

大小:20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28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_第1页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_第2页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_第3页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_第4页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一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1大豆压榨量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国内豆油豆粕快速增长,带动了大豆压榨量的快速增长。2006年,大豆压榨量达到3470万吨,比2000年增长75.5%,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72%左右提高到78%。豆粕产量从2000年的1569万吨增至2006年2740万吨,累计增长74.6%,年均增长基本达到9%-10%。2大豆油脂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大豆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油脂加工企业大型化日益明显。大豆压榨企业规模已经从小企业为主体的格局逐渐演变为大企业、大集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全球单产

2、生产能力180万吨/年,也就是说日处理6000吨的大豆油脂企业有12家,其中我国占有6家。2006年,我国日加工大豆500吨以上的油脂企业有117家,比2000年增加了57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的达到91家,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0%提高到77.8%。3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多样化大豆加工业已经由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转变为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和外国独资等多种形势并存的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来,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大豆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一支力量,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以主产区和沿海港口为主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新建大豆加工业不断

3、增多,大豆油脂加工业布局已从单一以产区为主转变为主产区、沿海港口并存,且后者趋于主导的格局,形成了以黑龙江、吉林为主的东北压榨圈,以大连、天津、秦皇岛为主的环渤海压榨圈,以烟台、青岛为主的黄淮海压榨圈,以张家港、南通、宁波为主的长三角压榨圈,以东莞为主的珠三角洲压榨圈,以四川、陕西为主的内陆压榨圈等6大加工区。在大豆蛋白方面,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和黑龙江,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也有部分大豆加工企业。5大豆加工技术和装备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豆加工技术和生产装备也获得了快速提高,大豆加工工艺技术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4、另外利用超滤膜对大豆蛋白进行分离,产品功能性得到有效改善,大豆蛋白粉的脱氢技术和生产工艺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利用各种新技术进行了异黄酮大豆卵磷脂的提取和纯化技术研究,建立了产业化示范生产线。二我国大豆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产能力严重过剩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产能大幅度提高。大豆油脂加工产能严重过剩,部分地区出现了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即“一地多厂”、“一港多厂”的现象。2外资所占比重偏高2006年,外资大豆企业的油脂加工能力为2570万吨,占全国的1/3,实际的压榨量已经占到50%。由于外

5、资比重过高,基本掌握了我国进口大豆的采购权和定价权,同时也压缩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国计民生,还是应该由国家来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尚处于成长期,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引导。3产业链较短国外大豆加工企业一般都是走产业链一体化、初深加工结合、多品种结合的道路,而我国除个别企业在大豆收购、加工、饲料生产、国际贸易、深加工等领域具有一定规模以外,大多数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很少涉足原料收储和贸易、饲料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环节,没有形成从收储、加工到贸易等产业链经营模式,导致一些企业因缺乏原料而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产

6、品出现滞销。4科技创新能力弱,深加工程度低在油脂加工方面,关键设备还要依靠进口,另外,日处理2000吨以下的工厂大多没有完全的电脑控制,因此导致生产技术指标落后并且不稳定。在深加工方面,我国缺乏专业型的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掌握在世界领先的跨国大豆加工企业手中。三大豆油脂加工业面临的形势展望未来,我国大豆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供求缺口将会继续加大,进口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大豆加工竞争将更加激烈。1大豆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今后我国

7、植物油和豆粕需求总量还会继续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植物油需求将达到2600万吨,与2006年相比,增长16.3%,豆粕的需求也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豆油和豆粕的需求增长将拉动大豆需求的增长。总体来讲,需求不断增长。2国内大豆的产量增长比较缓慢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效益下降,豆农种豆积极性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的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1500万吨,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随着我国促进大豆等油料生产等多种措施的落实,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保持平稳并略有增长的态势。并且单产水平也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步提高,

8、推动产量的增长。3大豆进口数量仍将略有增加,潜在的风险加大从未来产需分析,国内大豆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大豆价格会因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加剧波动,目前我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