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ID:9364533

大小:1012.50 KB

页数:119页

时间:2018-04-29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_第1页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_第2页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_第3页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_第4页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本文导航1、首页2、管子首创3、善美关系论4、道家强调美与耳的联系5、左传有这样一条记载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就是在这样一种宇宙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尽管伦理与审美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但又是和谐的、统一的。由于中国哲学

2、基本上是伦理学,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伦理学的影响,因此伦理与审美的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的。下面我们从天人关系、善美关系、理情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统一。一、天人关系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伦理学与中国的美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只是中国的伦理精神侧重于将天人关系义理化,而中国的美学精神则侧重干将天人关系情感化。它们虽各有侧重,但内在意蕴又是相通的。这内在意蕴就是将宇宙人生看成流转不息的生命。正是在生命的基础上,作为兼自然与上帝二义之天与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和谐关系。伦理与审美共处于这交感和谐关系中:各以自己

3、的曲调,协奏出中华民族独具风貌的精神乐章。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本是一种带有浓厚泛神色彩的原始宗教思想,原始人类本都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上不少民族抛弃了这一宇宙观,象西方民族就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相分,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之中去认识自我,改造自然,导致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华民族虽然走出了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但由于经济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仍然相当多地保留氏族社会的天人合一精神,经过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的改造,逐步建构起庞大的、严整的理论系统,而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系统的理论根基。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说的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

4、,三指最高原理。与此相关,中国的天人合一就包含有多种意义:宇宙观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宗教观上的神与人的统一;伦理观上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和艺术观上的景与情的统一。就伦理来说,中国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将人伦关系天道化,或者说使天道人伦化,从而建立起具有准宗教意味的政治道德系统。儒家在这方面做的贡献最大。孟于讲天人相通,董仲舒讲天人相类,都是指有意志的主宰之天与人类的关系。宋儒承孟子之说,但有很大发展。张载认为天之本性即人之本性,二程更认为天人本元二,最后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但宋儒说的天,乃指大自然,将其义理化了。朱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5、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天道与人道就合为一体了。人世伦常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规,具有不可违抗的绝对权威性。不过,这就有一个问题,强制毕竟只是一种外力,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使人内心信服,变外在强制为在欲求,变他律为自律,方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作用。儒家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孟子提出的心性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建起了天与人的桥梁。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①这样,知天就不是神秘的了,知天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了,你只要尽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所谓尽心,

6、就是通过内心修养,保持四种善心~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是仁、义、礼、智等四性之端,故尽心即可知性,而知性就可知天了。孟子还提出诚这个概念。诚也是实现天人合一的中介。孟于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恩诚者,人之道也,②孟子的诚是真实不欺之意,天也是真实不欺的,这样,思求真实不欺的人道就与天道相通了。中国的伦理学,先是将人自己的本质道德,从人自身外化出去,创造出一个异已的对象~一天,这天就成为义理之天,成为伦理本体,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接着又通过存心养性思诚等,将义理之天收回到人。经过这样一个循环,人就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

7、天人合一在美学上最重要的体现是情景合一,情景合一溯其源,可达先秦的比德说。最早在理论上对比德说作阐述的,就现存的美学资料来看,是春秋时期的管子,《管子水地》篇中云:管子水地》篇中云》中还出现了比德这个概念。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日: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厂照朋对日,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日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日:苗始其少也,狗殉乎,何其孺子也;至具杜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具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天。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日善。①这里,管仲就明确地以禾比君于之德了。禾的几个成长

8、阶段少、壮、成,类似于一个人由孺子,长大成士,最后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