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

ID:9424336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_第4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一、主观幸福感的阐释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一词经常被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所关注,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成果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对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专门用语,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主观性,即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

2、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意义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为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笔者针对哈尔滨市医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三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问卷是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他的同事发明的“生活满意度测试”,既简便又能够直接反映问题。问卷随机发放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其中男生56人、女生103人,大一50人、大二74人、大三35人。调查结果发现,在159份有效问

3、卷中,答案为满意28人、稍许满意43人、中等7人、?稍许不满意60人、不满意21人。稍许不满意与不满意人数81人,占总数的50.9%,满意的学生占近17.6%。此外,还要注意到结论为“中等”与“稍许满意”的学生数量高达50人,而且这部分学生的幸福感并不高。因此,大学生主观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这直接导致了幸福感缺失现象。调查相关数据还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居住地、性别、年级并无直接关联,更多反映出主观心态、人生态度的调节等问题。因此,透过这种现象,更加有必要针对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激发潜能,引导其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

4、。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  (一)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过多的关注成绩、学分带来的幸福感,但与现实接轨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便日益凸显,成绩、分数与业绩、幸福感并不成正比,这直接表现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高薪水、高官位、高学历都无法获得人生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轻者患抑郁症、焦虑症,重者则会自虐、自杀。原因只有一个,即他们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幸福。积极进取的精神、健康向上的面貌、勤奋好学的心态、服务奉献于社会是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够从正向发挥大

5、学生的优势,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及人生态度。  (二)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教育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全民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高校开展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并深入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尤为必要,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符合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主观幸福感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而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提出的,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

6、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与情绪,挖掘人内在的潜力与能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类走向幸福,这是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形成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目前美国百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尤其是哈佛大学沙哈尔教授开设了公开课之后,积极心理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积极心理学也被应用到积极心理治疗、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等社会领域,可见其对心理学的贡献。而在亚洲,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我国逐步开始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7、报告和论文、论著逐渐增多。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15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但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还没有开展正式的积极心理学教育。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的建议  从传统角度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采取过很多措施,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在积极情绪、幸福感等理论已经被证明能够有助于培养积极心态、提高群体幸福感、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今天,高校应如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者角色?如何切实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如何从预警角度出发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呢?笔者结合实际调

8、查情况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基本点――治疗还是预防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情绪体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