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

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

ID:9452002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_第1页
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_第2页
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_第3页
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索#8226;质疑#8226;批判//-->创造性思维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创造仿生学,发明家造候风地动仪等;二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指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能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属于这一层次。其思维独创性的发展比其他思维品质发展较晚,主要表现为:①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85%的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受到成人的帮助,也表现出他们的独立思维活动。②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还很肤浅,但也常常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③思维的流畅性与滞留性的矛盾。小学生

2、联想丰富、自然,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但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法单一,因而常有思维中断或进展缓慢的滞留状态。④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⑤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对每位教师提出的崭新课题。一、参与——探索,发挥主体作用1.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

3、个性、独立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要鼓励他们敢于实践,去探索知识的奥秘。面对疑难问题时,注意“三不”,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不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样有时会挫伤学生积极性,甚至会造成“惟吾师独是”的依赖心理;不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理;有时教师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空子”,使其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2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世界著名建筑师密斯•梵德罗有一个“少就是多”的理论,他提倡用最少的框架支撑结构

4、,创建一个简洁的大空间。而这个“最少”带来的却是富有个性的空间。这一理论用在课堂教学中视为“留白”。如学习《穷人》后,我指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桑娜一家的命运,体会其善良的品质及万恶的社会度给穷人带来的悲惨命运。“桑娜含辛茹苦地挣钱,让西蒙家的两个孩子读书,自己孩子却在做苦役”、“桑娜的孩子上了大学,参加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黑暗统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多么富有个性的想象!多么诚挚的希望!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那炽热的童心。//-->二、刺激——反应,诱发创新行为创新行为产生于最佳学习状态,运用刺激——反应理论的基本原理,用设置

5、情境来诱发创新行为。1.问题情境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诱发许多“异想天开”。如《凡卡》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爷爷知道了凡卡的悲惨处境后又会如何呢?指导学生想象事情发展的结果,从而激励发散思维。再如《琥珀》一课,启发学生从松脂、苍蝇、蜘蛛三个角度联系思考,提出假设:假如松脂球滴下时,苍蝇和蜘蛛还没过来?假如蜘蛛刚扑来时,苍蝇突然飞开了?假如苍蝇已被蜘蛛吞吃后,松脂才滴下?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标新立异,开拓创造。2.模拟情境法。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产生身临

6、其境的效果,把《火烧云》瞬息万变的动人场面再现于学生面前,在音响效果的直接作用下,学生的各种想象如潮水奔涌而出。3.目标情境法。学习《人格的力量》一文前,根据本组学法训练目标,教师提出课堂目标:(1)以《人格的力量》为例操作“精读”的读书步骤,学习并初步掌握这种读书方法;(2)深入理解“人格”的意思,努力加强人格修养;(3)在精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与写作技巧。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掌握“精读”的读书方法。看谁分析得深刻,见解独到,答案新颖。目标是导向,学生可以在“跳一跳,摘桃子”的心理期望中突现灵性。三、聚焦——质疑,挖

7、掘创新潜能阅读教学中,教师用“聚焦”来控课堂,把学生引导到课文的关键“疑点”上,生成种种“异想天开”,而后通过“质疑”,强化创新行为。1.聚焦的主要手段是“变式”。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情况来变更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留意“疑点”,达到聚焦目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焦点在“才”字的丰富内涵,如就字释义,没有创意,可作如下分析:(1)换算“半个多钟头”,以秒计算就是3600秒,体会时间之长。(2)试感情朗读,为理解“才”字定下感情基调。(3)去掉“才”,比较有没有“才”字读

8、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直接揭示焦点。这是一种步步逼焦点的“迂回战术”。//-->2.引导质疑的方法。以实验教材第十册《刺鲨者》为例来说明:首先是发散质疑。一点多疑,以发散思维为特征,呈放射型。如对课文结尾的质疑:盲鳗为什么能打败巨鲨?“一石激起千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