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

ID:9467345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_第1页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_第2页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_第3页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_第4页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  乡村旅游在旅游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数旅游者将乡村地区的生态、景观及社会文化当作旅游休闲与体验学习的目的物。随着海峡两岸旅游交流的日益频繁,台湾休闲农业与农场、乡野生态、聚落社区文化、乡村美食、乡村民宿等旅游产品深受大陆游客的喜爱。海峡两岸乡村旅游的发展处在不同阶段,台湾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大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1、乡村旅游内涵与相关旅游形态讨论  1.1乡村旅游内涵  乡村旅游有许多种定义与解释。Bramdash;萌芽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政府即积极着手森林游乐区的开发,最早创设的是1965年

2、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全民休闲娱乐,并成为可识别的旅游活动。70年代经济起飞后,农业的角色变得相对不重要,同时工业化与都市化使得休闲需求增加,社会经济结构大幅改变,再加上交通运输发达、全民所得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1975年后苗栗大湖观光草莓园、彰化田尾公路、台北木栅观光茶园等地相继开发旅游,出现少数农民经营观光果园、观光花市等旅游形态。这类经营形态主要以提供采果乐、购买新鲜农产品等活动为主,而游客也多以好奇心投身此活动,其优点是使农业经营多元化,增加农家收入,减少采收的劳力及运输费用。但是早期观光果园规模较小,无法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所以不久热度即消减,不

3、过此类旅游形态的出现是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早期经验之一。  所以1980年以前的台湾社会虽然开始了乡村旅游,但此时仍着眼于农业产业的再开发与利用,是为改善农业经营困境而提出的旅游形态,概念上偏重于农业旅游,对于乡村地区的发展或产业文化的价值重建并无着墨。  2.2第二阶段雏形塑造期  由于第一阶段农业转型,休闲游憩风气的奠定,台湾农政单位开始正视发展农村休闲的利与弊。因此,1982年台湾地区政府开始以计划辅导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在《农林厅七十一年度之农建计划》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列有农业观光一项;1983年更成立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积极推动观光农园的发展。  以后

4、,此类旅游活动渐具规模并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各地纷纷发展,最终成为大众化、区域化的休闲活动。然而随着游客新鲜感渐退与农园间的彼此竞争,造成经营困境,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参与性项目,静态的或被动的活动与设施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1986年左右,观光农园便渐渐转变成较多元化的综合性形态,且大部份由公共团体主持经营,如农会系统附设的东势林场与走马濑农场,此类休闲农业具有较大规模场地,是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与农村文化等资源,能提供较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包括住宿、餐饮等。同时,位于都会区旁的乡镇地区另有市民农园、乡土旅游等不同休闲旅游形态。利

5、用农业资源作为休闲游憩之用的相关概念名称在此阶段更显纷杂,有休闲农业、观光农园、观光农业、自助农园、度假农业、观光果园、市民农园、乡土旅游等,甚至也有以各种农产品为名的农园,如观光茶园、观光草莓园等。经营的方式有以个别农场为主的、农会单位附设的以及乡镇为主综合规划的。由于经营方式、产品种类、需求差异等因素排列组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显得丰富多样。同时,随着台湾人均年收入的逐步提升,社会阶层出现了比例越来越大的中产阶级,乡村旅游成为大众生活价值的实现。  2.3第三阶段地方性概念重塑期  台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发展开始重视文化议题的产业发展,农村或农业文化也成为发展

6、休闲农业的重要工作项目,因此开始注重乡村社区的发展与产业文化的价值重建。社区或地方性概念的加入,让台湾的乡村旅游资源概念从狭义的农业资源扩及至乡村性、区域性与地方性。驱使的动力在政策方面,首先有农业委员会及省市政府在1992~1997年推动的规划及建设办理休闲农业每年五至十处计划。农委会于1992年发布施行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并订定监督与奖励原则,将休闲农场纳入管理。  其次,文化建设委员会由1993年开始陆续推出社区总体营造策略,这是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文化政策,以社区共同体的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自下而上参与,让地方居民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并促进地方文化的活力再现。

7、营造过程与当地产业文化结合,而发展地方产业,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间接形成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核心,成为带动地方永续发展的产业,如苏澳白米小区的木屐手工艺文化。  在社会现象方面,由于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区生活空间逐渐被破坏,一些乡村居民就地方环境污染或公共建设不当等问题,纷纷组成自救组织,为争取生活、生存权益而抗争。在这种社会运动的脉络下,其关注的焦点已由早期的爆发性、事件性、反污染的诉求,转化为地方认同、本土文化关怀与故乡愿景的追寻。这股动力在实践与推广的同时开启了乡村旅游的契机,如举办老街巡礼、溯溪行、茶香竹韵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