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ID:9490572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1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_第1页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_第2页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_第3页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_第4页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摘要: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为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问艺术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和教学相生相伴。《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启发学生谈志的事例,其中已有提问的成分。如今,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

2、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过直、过浅  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2.过难、过深  教学的提问太难太深,即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没有联系,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

3、生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问题的方向和重点,也就很难达到提问本身的目的。这样的提问也很容易令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面露倦色,无精打采,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二、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要把握课堂的“度”  (1)难易度  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2)时间度  ①提问后的“时距”  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

4、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做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同时学生由于缺乏思考时间而产生了对所提出问题不完全理解或不理解,又急于教师提问自己,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因瞬间紧张而遗忘。因此,提问需要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于思维敏捷性差的学生更应如此。  ②回答后的“时距”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利用“延迟评价的原则”教师轻易表态或过早评价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导致学生思维的“终止”。任何思维都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学生思考问题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问答,

5、都要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很有耐心的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答问,表现得很沉着,不轻易表态,不过早做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自由自在、毫不拘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学生学习认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语文知识也具有系统性。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课堂提问必须系统连贯,条理清楚,线索分明,体现循序渐进的系统特征。从提问的层次来看,其序列为:认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题眼之处,设问引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

6、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课文内容,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反复之处,设问引思  不少课文运用了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例如《祝福》一文中:  ①鲁四老爷三次皱眉,有什么含义?  ②三次写到“祝福”,有什么作用?  ③三次集中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同中有异,反映了什么?  ④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就是“画眼睛,色灵魂”的方法,文中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

7、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⑤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重复的用意是什么?  在教学中这样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地方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键之处,设问引思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相对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的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可这样设计问题:  ①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生活信条是什么?(“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  

8、②这个生活信条在小说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