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

ID:9505776

大小:6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1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_第1页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_第2页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_第3页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_第4页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20世纪90年代苛捐杂税攀升以及随后的税费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关注,关于黄宗羲定律的讨论一度成为学术热点。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列举了从唐初租庸调之法到晚唐杨炎的两税法,以及明朝一条鞭法前后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王家范、谢天佑首先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公式性规则;秦晖继

2、而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秦晖的解释几乎完全借用了黄宗羲原文的说法,即纵观历史上自上而下的并税式改革,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浅析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20世纪90年代苛捐杂税攀升以及随后的税费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关注,关于黄宗羲定律的讨论一度成为学术热点。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列举了从唐初租庸调之法到晚唐杨炎的两税法,以及明朝一条鞭法前后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

3、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王家范、谢天佑首先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公式性规则;秦晖继而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秦晖的解释几乎完全借用了黄宗羲原文的说法,即纵观历史上自上而下的并税式改革,  一般来说,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

4、税已包含了以前的杂派,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随后,黄宗羲定律这一称谓不胫而走,成为政策研究和公共媒介上的热门话题。在学术界,虽然有个别研究援引史料提出农民赋税的历史走向呈上升趋势,但更为系统、细致的研究工作并未发现黄宗羲定律所描述的赋税攀升愈演愈烈的历史趋势。例如,黄仁宇关于明朝赋税制度以及实际运行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明朝的征税水平不是过高,而是过低,以至于不足以维持基本公共产品的提供。王业键研究了晚清时期的翔实资料后慎重地提出:在清朝最后的二十五年,在大多数地区和省份,田赋占土地产值的2%

5、4%,只有在苏州、上海地区占8%10%因此,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说,清末的田赋负担实际上并不沉重。他注意到,清朝早期有着自上而下的压力,要求地方官员增加田亩(与税收),但这一压力在税收水平达到原额后就消失了。着眼于中国赋税的大历史时段指出:直至明清时期,政府对于田赋的征收,基本上控制在十一而税的范围内,从秦汉到明清,田赋的加税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是因战争灾害等原因而进行临时性的加税,也要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明代后期有所谓的三饷加派,可以算是封建社会晚期最臭名昭著的田赋加收了,但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

6、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是无论是明人、清人、或是今人,好像都认为明代的灭亡,三饷加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杜恂诚针对中国历史上赋税负担状况大趋势的讨论也指出:从长时段看,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的税负应呈周期性变动的态势,而不可能单边上扬。简言之,黄宗羲定律所描述的积累莫返之害现象并无令人信服的史实根据。然而,地方官吏巧立名目掠取苛捐杂税的描述充斥史书,皇帝振兴政纲、整治官吏之弊的举措也时有发生,并税式改革正是在财政领域中的整治手段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所谓

7、黄宗羲定律所描述的税赋不断攀升趋势之说不足为信,但这些讨论所注意到的杂税丛生并税式改革杂税丛生的周期性波动却是不容置疑的,具体表现为地方官在税收过程中趋于加派税赋,地方自由裁决权滋生蔓延;而皇权自上而下的抑制治理,虽奏效一时,但无力根除而不得不半途而止。在这个意义上,秦晖所描述的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的观察不无道理。针对这一现象,赋税史研究中各种解释众说纷纭,大致来说有以下几类:一是从道德角度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地方官吏追逐私利的行为,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或多或少提及这一渊源。二是从阶级角

8、度批评皇权整治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或者从统治体制角度注意到,官吏的催逼盘剥大多都是因自上而下压力而为的。如陈锋所言:我们注意到,为了军国需要,清廷对财政的考虑更甚于对吏治的关心,不惜制定严厉的考成则例,督催地方官血比穷追,以保证赋税钱粮的足额或溢额。而且,奖惩激励力度十分大。在这个意义上,并税式改革成为调节保税与保农关系的一种制衡性措施  二、解读黄宗羲定律:税收与财政背后的帝国制度安排  在这一节,我们重新审视黄宗羲定律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