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

ID:9509238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1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_第1页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_第2页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_第3页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_第4页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水泄,即是排便次数增多,泻下如水状的一种病证。中医辨证认为多因为湿盛,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泄泻,故治疗上多以健脾利湿为原则。“利小便实大便”是治疗因湿所致水泻的常用治法,即治疗湿泄通过利小便达到实大便的方法。《景岳全书·心集杂证谟》指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其源于《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解释为:“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水泄“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丹

2、溪治法心要·泄泻》)中医认为部分大便泄泻乃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有关,若其泌别清浊之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若其功能出现异常则水液不能下渗膀胱,而随糟粕下行,故引起泄泻。通过利小便,使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趋于正常,水液下渗膀胱增多,而随糟粕下行减少,从而达到“利小便实大便”的功效。而按现代医学理论,泄泻病人小便少与脱水有关,即使泄泻病情不重,小便正常,此时也不能通过利尿来达到实大便作用,如利尿则反可加速加重其脱水,因此认为“利小便实大便”方法不科学,然而从何解释中医临床运用利小便即实大便治水泻方法有效,笔者就此作一探讨。?西医的认识人体摄入的水分和电解质,基本是由小肠和结肠吸收。

3、正常成人小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大,每小时平均达200~400ml,有时还可达1000ml以上。肠腔内水分吸收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肠腔与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小肠腔内流体压力的增高,这只有在小肠收缩时才有可能实现,但小肠收缩所能提供的最大压力也并不是很大的。而且,即使是大的压力也并不能引起液体向小肠上皮细胞内大量移动。二是通过渗透压,这是小肠水分吸收的主要途径。小肠肠腔内水分的吸收与肠腔中内容物的渗透压及其成分有关,当肠腔内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时,尽管仍有部分血液中的水分进入肠腔,但是肠腔中的水分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因而净吸收亦快。如肠腔中溶液接近等渗时,由血液进入肠腔中的水分速度几乎

4、保持不变.而从肠腔吸收进入血液的水分速度则明显减慢,仅略高于反向流动的数值,因此净吸收就很慢。如肠腔中为高渗溶液时,则从血液流向肠腔中的水分反较从肠腔吸收的水分略多,结果净吸收的方向相反,成为负值,肠腔中的容积反而有所增多。一般从胃排到十二指肠的胃内容物多半是高渗的,由于胰酶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水解作用,又使一些大分子物质很快地产生出大量的小分子物质,这会使肠腔内容物的渗透压进一步增高。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物质吸收的速度与消化水解的速度基本平衡,所以渗透压也基本保持不变。若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物质吸收速度慢于物质消化水解的速度,小肠内的液体量就会增加,这是由于高渗透压造成血液中

5、水分流向肠腔的结果。正常情况下,24小时内大约有9L液体进入肠腔,其中约2L来自食物,其余来自胃肠道本身的分泌。除100~200mL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均被重吸收。正常人的结肠每天能吸收大约2000~2400mL的液体,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小肠中液体大量进入结肠,超过结肠吸收水和电解质的能力;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结肠吸收能力下降,都可以发生腹泻。腹泻有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等类型,分泌性腹泻的大便多为水样,排便量每日大于l000mL,有的可多达几千毫升,粪便无脓血及粘液.禁食24~48小时腹泻不止,伴有或不伴有腹痛。与中医所谓的“水泻”相似。分泌性腹泻,主要

6、发生在小肠,主要是各种刺激因素导致肠黏膜隐窝细胞分泌大量电解质,继而增加水的分泌,致使肠腔内容积增大,肠蠕动加速,从而导致腹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黏膜细胞中的环磷酸腺苷(cAMP)对电解质和水分的分泌起诱导作用,但cAMP需经细胞中腺苷酸环化酶催化。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的毒素,可以与黏膜细胞受体相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血管活性肠肽、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也可激活环磷酸腺苷系统,增加细胞内cAMP的浓度,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隐窝细胞分泌电解质及水增加,氯离子分泌增加,钠离子和氯离子吸收障碍,从而发生大量的稀水样大便。任何可以引起此类激活因子增加的疾病都可以

7、导致腹泻。抗胆碱能药物和5羟色胺,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隐窝细胞氯离子分泌增加,绒毛上皮钠离子、氯离子吸收减少,作用与cAMP相似而导致水泻。中医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分清泌浊”的功能,即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再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及食物残渣,并吸收水谷精微物质,多余的水分则通过小肠的渗泌作用进入膀胱,即水液在小肠被吸收入血液,再经血液循环流经肾脏,转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类经·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