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

ID:9540798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社会经济形态;卡夫丁峡谷;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联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尤其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处重要论述,并指出正确理解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中,紧接着那段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述,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2、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是否正确理解这段论述,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问题,特别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在落后国家诞生的问题。如果仅仅孤立地理解上述这段论述,那就很

3、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都必须依次经历原始社会(亚细亚的)、奴隶社会(古代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可能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  事实上,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必须联系马克思理论的整体特别是相关论述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才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首先,我们应当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1867年)中所说的一段话:“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

4、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即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从这段话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即人们可以适当加快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步伐,使一个社会更快地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观点,我们还应当联系马克思的其它论述。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

5、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引者注)之间的矛盾。此外,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在这段话里,马克思首先概括性地提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这一矛盾“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必然产生历史冲突。接着,就具体的某一国家而言,马克思认为,冲突的产生“完全没有必要”以本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极端尖锐的程度为前提

6、,而完全可以依赖于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引起国内矛盾的突变性发展。马克思最后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指世界市场的竞争)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产生类似的矛盾,即“历史冲突”,从而发生社会形态的更替或质变,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其它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下文将讨论的关于“卡夫丁峡谷”的论述。  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由原始社会开始依次演变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这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序言》中的论述正是这样。而就某一国家或社会而言,

7、历史发展进程并非必定依次经历所有这些阶段,完全可以具有特殊性,即跳过某一个甚至几个阶段而向前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种观点。例如,西欧的日耳曼人没有经历奴隶社会而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东欧的斯拉夫人和一些较小的民族也大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北美则是在欧洲殖民者入侵后直接从原始的氏族公社阶段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一开始就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

8、之上。  马克思在晚年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在1877年l1月左右写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表示,他同意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即俄国不必“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接着明确写道:“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