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ID:9540972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_第1页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_第2页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_第3页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_第4页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学校德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德育实效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教育空间”入手去探讨和分析引发德育低效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走出学校德育的误区、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建立德育基地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学校德育;低效;原因;对策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遵循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

2、人的品德的活动[1]。我国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开设了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以下本文拟从德育现状入手去探究引发德育低效的原因。一.学校德育实效偏低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属于一种静态的教育。它注重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然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单一产物。除此之外,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对每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影响与制约作

3、用。下面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教育空间”着手对当今德育实效偏低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1、家庭教育的准市场化倾向,使个体的道德素质难以获得一个较高的起点,加剧了德育实效偏低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其负面影响的不断出现,家长们日益产生了一些市场化的观念倾向。如请客送礼、金钱至上等,而这些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他们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定位在一个不健康的位置上,这进一步加剧了德育实效偏低的恶性循环。2、随着“四、二、一”家庭的激增,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

4、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不足,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3、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沟通,造成学生自身意识上的障碍。譬如说“勿盗”的戒律教育对儿童来说已不是新鲜的东西,但入学后仍要在表层意义上对诸如此类的条律反复学习,这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造成学校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甚至在某些时候,个别家庭教育内容完全有悖于学校德

5、育原则。例如:在学校里讲奉献精神,回到家父母却向孩子灌输不能“吃亏”的思想。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二)、学校德育的误区1、传统德育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着明显的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它除了表明社会的向善性之外,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往往给学生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它不顾多元化的社会给社会道德体系带来的冲突,回避由此引发的道德困惑,不能很好地解决价值观的冲突问题,脱离了现实世界,从而使学校德育表面化、肤浅化、空泛化。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目睹“社会德性全景图”之后,就必然发现教育

6、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个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2、德育内容上的“单薄”传统德育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而作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完全应是当代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方面的教育目前还远远不够。几十年的德育教材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的德育内容,缺乏本民族历史的厚重感,缺乏与他民族的沟通性和兼容性,更缺乏吸收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成果。传统德育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性而缺乏实用性、时代性,重视单纯理论说教,而缺少对风云变幻

7、的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教育,因而使人感到干瘪而不充实,降低了德育的科学性。3、德育方法上的单一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予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例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第十条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2],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这种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