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

ID:9541414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_第1页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_第2页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_第3页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_第4页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研究【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收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加,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勤工助学的主要的特点,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对优化勤工助学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推动勤工助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优化      勤工助学是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的贫困生已经突破30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人数大概160万,比例在5%-10%之间,有些甚至还达不到基本生活保障。面对高校的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应该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规范勤工助学管理,优化勤工助学体系建设,关爱贫困生的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勤工助学工作的特点  “勤工助学”这一名词,最早是1984年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的:“勤工助学,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

3、素质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常所说的勤工助学又叫勤工俭学,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一定报酬,用以助学,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增长才干,其特点有:  1.1业余性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段主要是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在学习之余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通过老师的课堂教育、学生的自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但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吸收、掌握和实践。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参与勤工助学只能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范围之内进行兼职,不能像上班一族每天连续的工作,否则就得不偿失。  1.2

4、有偿性  勤工助学是有偿劳动,是学生通过“勤工”达到“助学”的目的。学生利用自己业余的时间,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和良好的服务,自食其力,获得相应报酬,以缓解个人的经济生活压力。  1.3资助性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立的原则是优先安排贫困生,优先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合理报酬,达到资助的目的,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  1.4育人性  勤工助学不仅仅是有偿劳动,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体验创业艰辛的舞台。通过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

5、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贫困生依附性心理的产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自身的目标,为社会作贡献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困难,都相应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以减轻贫困生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高校勤工助学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1资金来源单一,学生报酬低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专项用于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按照学费收入

6、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经费,而基金增值和社会援赠微乎其微,来源渠道单一,经费紧张,很难满足更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需求。  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意见》中规定:学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应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原则上每周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劳动的报酬原则上不低于8元每小时,如条件许可,应尽量争取同比稍高的标准。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每周勤工助学时间、报酬上远远超过和难以达到。  2.2岗位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学资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高校都启

7、动了建设新校区的项目,由此造成了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了勤工助学基金的提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数量自然也就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高校设立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管理型岗位、劳务型岗位和技术型岗位,其中劳务型岗位占到75%-80%,大部分学生只能从事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将学生的勤工助学简单等同于“打工”,不能发挥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存在着安全、待遇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大多高校不赞同学生自行开展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2.3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育人效果不明显  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8、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贫困生的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