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

ID:9548280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2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_第1页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_第2页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_第3页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_第4页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利用名著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方法 学术名著导读 价值 观念  论文摘要:针对高等教育特点,应将学术名著导读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该方法的运用中应树立扩大学术名著获得渠道观念、引导式教学观念、教育者首先阅读学术名著的观念。    一、本文背景    为了解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2、意见》。按照中央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05方案”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98方案”相比,“05方案”课程设置由原先的“五加三”①改为“四加二”②。就本课程而言,则是将原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与法”)。依照这一方案,新版全国统编教材也开始在全国高校使用。与原两门课程统编教材相比,新教材并非原两门

3、课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与叠加,这表现在新教材无意于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倾心于心智教育,致力于道德与法观念的养成,亦即思维范式的形成。随着新教材的出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三大问题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解决”了两个——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这为高校一线教员教学指明了方向。  事实也正是如此,2005年以来,一线教员的教学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对课程体系的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课程内容的解构上来。作为重要一环,在既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创新成为一线教员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突破口。几年以来各高校在

4、教学方式上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网络教学。而在教学方法上,因应教育部提出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以及“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名言警句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得到普遍使用。毋庸多言,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确实起到了提高课堂“收视率”、活跃课堂、促进教学互动、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以笔者交互使用这两种方法以及与学生交

5、流的心得,这些方法仍有其先天性弱点,即,满足不了学生追求理性深刻的冲动。笔者以为,就教学规律而言,大学教育与大学前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有质的区别,其中在包括“思与法”在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名著导读教学法应成为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名著导读教学法在“思与法”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应该指出,本文所谓名著非指通常之文学名著,而指学术名著。利用学术名著深化教学是高等教育与初等及中等教育名著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这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这是由高等教育特定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高等教育的教育

6、对象主要由18-22周岁左右的大学生群体构成。他们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化、由偏重感性认识向偏重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学术名著是高素质成年人必看书籍,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培育本科生健全理性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我们应树立学术名著为“本科生必读”书系的观念。与专业知识相比,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名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7、沉淀的厚重人文底蕴以及形成的对不同社会领域的思维范式对于培养本科生理性思维、形成独立人格特质、继承哲学、道德、政法学科特殊的思维范式起着“授人以渔”的独特作用。  2、这是“思与法”课程属性的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按照学科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与法”课程社会科学的属性要求在教与学过程中将名著教学作为其主要方法。众所周知,人文社会科学非如自然科学那样追求推倒重来,而是讲求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存在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其中名著则是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科学的“源头”和“灵魂”。每一门社会科学独有的思维范式则在

8、这种历史传承中形成,离开这种特定的思维范式这一学科将无从谈起。从本门课程涉及的社会科学门类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哲学、道德、政法等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这些学科门类及其分支学科在本门课程教材中要么占据一章或数章、要么占据一节或数节。作为素质教育课程,显然不能就具体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关于事实的学问)做具体讲解,而只能就这一学科的基本范畴与思维特质加以研习,已达致特定学科思维范式的形成,也就是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