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ID:9563686

大小:7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2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_第1页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_第2页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_第3页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_第4页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一、回顾近20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1983年,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与业师萧萐父教授联手筹划编辑出版《熊十力论著集》。1984年10月,北大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汤一

2、介等先生共同发起,联合北京及香港、台湾与海外数十位教授,建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由汤先生主其事。该院在1985-1989年间连续开办了大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讲习班、进修班、函授班等,邀请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诸前辈和美国杜维明、成中英等学者公开讲学。1985年冬在湖北黄冈,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熊十力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中国文化讲习班。上述活动开风气之先,成为国内学者从事新儒学研究的先导和铺垫,造成了研究氛围。1987年秋、1990年底在北京,中国文化书院还分别举办了梁漱

3、溟、冯友兰思想国际学术会议。1987年,李泽厚先生在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发表了《略论现代新儒家》的专论。1986年11月,“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被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1992年初又被列为“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方克立教授和李锦全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于1990-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两辑、《现代新儒家学案》一种(三巨册,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11人的学案),还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专

4、人与专题研究系列(后详)。课题组主要成员20余人遍及国内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他们在这10年间另出版有关专著10余种,发表有关论文300余篇。方克立先生还主编了“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14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分别辑录了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方东美、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成中英等14位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论著。上述工作客观、平实、公正、全面地评介了这一思潮及其主要思想家、学者。[1]此期间,课题组与有关学校、学术机构联手,多次举办现代新儒家的专题与专人的学术会议。当然,钱

5、穆、方东美、余英时能否列入现代新儒家的范围,海内外学界颇有不同的看法,余英时先生不同意把乃师钱穆划归这一阵营,更不用说他自已了。余先生认定现代新儒家只是具有心学取向的熊十力师徒,取狭义的界定方式,而刘述先则赞同大陆学者的广义界定方式,认为除余先生外,钱、方二位大师仍可属于这一阵营。[2]1988年底在香港法住文化书院由霍韬晦先生主持的“第一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成功地促进了两岸三地学者在研究当代新儒学方面的互动。此后,两岸学者的交流颇为频繁。台湾鹅湖学派于1992年底在台北、1994年底在香港分别举办的第二、三届“当代

6、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都有不少大陆学者参与。1993年3月在杭州师院举行的“马一浮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8月在成都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香港法住文化书院合办的“第二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同月在武汉由武汉大学与台湾东海大学合办的“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1998年9月在济南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大学与台湾《鹅湖》月刊社、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等合办的“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1995年12月在北京、1997年10月在郑州与开封、2000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冯友兰思想国际

7、会议”等都开得比较成功。此外,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于1989与1994年的10月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于199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大型的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儒学研讨会上,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于1993年夏在北京、1995年夏在波士顿、1997年夏在汉城、1999年夏在台北举办的大型的中国哲学双年年会上,均设有当代新儒家的专场,不少学者发表有关专论,例如前述汉城会议就设有牟宗三专场。内地近10多年来不少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学术会议,如中华孔子学会、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举行的若干次会议均涉及到当代新儒学研究的问题。学术期刊、同仁集刊上发表的

8、有关论文也日益增多。这一研究蔚然大观,诚为显学。有一批学者,例如,方克立、李锦全、吕希晨、郑家栋、宋志明、胡伟希、黄克剑、罗义俊、陈来、杨国荣、高瑞泉、李宗桂、陈少明、景海峰、王守常、田文军、李维武、颜炳罡、蒋国保、余秉颐、张祥浩、施忠连、韩强、李翔海、郑大华、周炽成、萧滨、柴文华、洪晓楠等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