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

ID:9571856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_第1页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_第2页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_第3页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摘要】淋巴系统增生可导致淋巴增生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反应性(或免疫性)和恶性两大类。引发淋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病因,本文重点介绍了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的病因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在淋巴增生性疾病分类中的应用及意义。【关键词】淋巴系统;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在各种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并可使淋巴组织如淋巴结、胸腺、脾脏及黏膜等增生。淋巴系统增生可导致淋巴增生性疾病

2、发生,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免疫性(或反应性)和恶性两大类。 1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病因与分类1.1免疫性或反应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由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常伴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故常被称为非典型淋巴增生(AIL),多为良性,但也可发展成恶性[1]。(1)病毒:常见致病病毒为EB病毒,所引起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I型病毒(HTL-I)、SARS病毒、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也可导致非典型淋巴增生(AI

3、L)。(2)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梅毒、布鲁杆菌、猫爪病、弓形体、组织胞浆菌、衣原体(如性病淋巴肉芽肿)、利什曼原虫等。(3)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ALT)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者高达50例,用抗螺旋杆菌治疗后,41例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淋巴恶性增生可浸润至造血系统,引起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原发在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称之为恶性淋巴瘤[7,8]。1997年和IgD为主。(4)特殊类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①多毛细胞白血病CDl9、CD

4、20、CD22、SmIg阳性,CD21阴性。CDllc、CD25、CDl9、CDl03(粘附因子抗原)阳性,有较高诊断价值。②80%~90%NK细胞白血病CDl6阳性,95%以上CD56阳性。CDl58a、b及CDl61、CD57也可呈阳性。  ③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源自二类免疫表型细胞:来自CD3+及CD57+T细胞占85%;来自CD3-/CD56+NK细胞,占15%。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必须与慢性(NK)LGL淋巴细胞增生相鉴别。后种疾病中的大颗粒NK细胞CD56(-)或表达弱(CD56-/+

5、dim),CD11b(-/+dim),CD>(-/+dim)CD2+,CDllC,CD38(-/+dim)。(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合并白血病这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淋巴瘤,约占成人NHL的2%~8%,约30%累及骨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对化疗的效果较好。近几年实验研究表明,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实质多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或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WHO公布的淋巴组织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恶性组织细胞病已不存在。  其他淋巴瘤并发骨髓及外周血白血病血象和骨髓象中淋巴细胞免疫表

6、型随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而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与CLL相同。其他淋巴瘤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在外周血及骨髓中可见畸形瘤细胞,其免疫表型随淋巴瘤的类型而异。必须指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抗原表达常随病程而有改变,有时难于判断,如有的免疫抗原表达可呈交叉出现,或表达某一阶段不应表达的抗原,有时必须综合形态检查,甚至染色体检查结果,才能做出白血病类型的诊断。2.3染色体检查随着染色体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从G带、Q带、R带显色,到荧光原位杂交(FISH)、多色FISH

7、,在淋巴系恶性增生性疾病中发现染色体异常越来越多。(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异常可高达92%,其中60%左右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①染色体数目异常:如二倍体、假二倍体、正常二倍体、亚二倍体/近单倍体;②染色体缺失:如6q-、9q-、12p-等;③染色体结构异常、移位、重排:T细胞ALL常见t(11;14)(p13;q11);t(10;14)(q24;q11);t(1;14)(p33;q11);t(10;14)(q24;q11);t(1;14)(p33;q11);t(8;14)(q24

8、;q11);t(11;14)(p15;q11)。染色体断裂点常累及T细胞受体基因a/δ、β和γ,40%~50%的移位累及TCRa/δ和TCRβ。B细胞ALL常见t(8;14)(q24;q32);t(4;11)(q21;q23);t(1;19)(q23;p13);t(9;22)(q34;q11);t(12;21)(p13;q22);t(2;8)(p2;q24)[1]。  (2)慢性B细胞增生性疾病:其中CLL染色体异常者,+12可发生在30%的患者,add(14)(q32)的发生率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