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

ID:9576934

大小:290.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_第1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_第2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难点讲解:间接抒情一、什么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二、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

3、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于谦的《石灰吟

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

5、、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4、借叙抒情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这首诗借叙事表

6、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5、借议抒情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

7、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6、用典抒情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8、,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