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

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

ID:9577707

大小:59.6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_第1页
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_第2页
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_第3页
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考理科综合生物第三次联考试题(09、4、24)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上所有的蛋白质都可以运输离子B、淀粉和糖原的单体结构不完全相同C、家兔肝细胞中的RNA可用吡罗红来检测其分布D、核酸的特定功能取决于核苷酸的数量多少2、鼠害一直是生态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控制老鼠种群数量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适当放养老鼠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B、严密储存食物,降低环境容纳量C、最有效的方法是,杀死老鼠将其数量降低一半D、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降低老鼠的出生率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不发挥作用B、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数

2、与DNA分子数相同C、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与细胞的分化无关D、细胞衰老的过程中部分酶活化性改变①②③⑥植株⑦幼苗幼苗秋水仙素⑤植株④植株⑨植株⑦植株⑧植株种子多次射线处理自然生长秋水仙素××花粉4、在某作物育种时,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如下图所示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由⑤×⑥的育种过程中,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5、柯萨奇病毒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

3、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CAV-16侵入机体后,主要存于体液中B、效应T细胞CAV-16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D、患儿感染CAV-16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10.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乙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乙甲丙丁A、神经元轴突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B、甲、乙、丙三点中任选一点给予适宜刺激

4、,都会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C、刺激丁点,不会引起微电流计指针的摆动D、兴奋经过突触的数目越多,从接受刺激到肌肉收缩的反射时间越长29、(28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051015202522.467.244.889.6···ABC气体体积 ml/h光照强度(千勒克斯)甲S1S2S3CAB时间CO2吸收CO2释放乙CO2吸收CO2释放时间ABCED丙Ⅰ、(16分)下图甲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渢、测得叶片吸收和释放气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假定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图乙和图丙表示天气晴朗时某作物一昼夜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情况。请据图回答:⑴图甲中,B点和A点相

5、比较,B点叶肉细胞中ATP特有的来源是         。光照强度由A到C范围内,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植物体合成有机物的速率         ,C3化合物的量        (增加、减少)。⑵用生长旺盛的水稻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素时,用       画线;在滤纸条上色带最宽的色素是        。⑶图乙和丙中,最可能代表夏季一昼夜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情况的是图      。⑷图乙中,作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是       。S1、S2、S3表示曲线与时间轴之间围成的面积,已知该作物能正常生长,则S1、S2、S3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6、      。⑸图丙中,时间D—E内二氧化碳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           。Ⅱ、(12分)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兴趣小组以“萘乙酸对小麦幼根生长的影响”为课题,进行下列实验:⑴实验材料和用具:漂白粉溶液(浓度适宜),量尺,直径为9cm的洁净培养皿,恒温箱,滤纸,小麦种子若干,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蒸馏水,量筒等。⑵实验步骤:①取若干消毒的小麦种子,置于22℃      中催芽2天。②取9㎝的洁净培养皿7套,进行      。然后分别加入5mL浓度为10、1.0、0.1、0.01、0.001、0.0001(mg/L)的萘乙酸溶液,在第七套培养

7、皿中加入      ,作为对照。③在各皿中放入与皿底等大的滤纸,选取       的小麦种子10粒整齐排在滤纸上,再将各皿加盖(不影响呼吸),并置于22℃恒温箱中黑暗培养5天。④测量皿内幼根的数目和长度,并计算           。⑶实验结果与结论:结果:                       结论:萘乙酸的作用表现出             。30、(16分)遗传学家对虎皮鹦鹉的羽色和绵羊角的有无进行了研究。请回答:⑴虎皮鹦鹉的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B控制蓝色素的合成,基因Y控制黄色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