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ID:9590658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2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_第1页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_第2页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_第3页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_第4页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唐代方镇幕府制度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围绕幕府僚佐职位的设置、职掌,以及僚佐的出任者来展开的,研究的时段也主要集中于唐后期。石云涛先生《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则不仅勾勒了幕府僚佐职位的设置,而且具体研究了僚佐的辟署、迁转;研究的时段也囊括了有唐一代;同时还将研究的问题扩大到了幕府辟署与唐代政治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全书共分八章,除第一章属溯源外,其馀主要内容则正是以上三个方面,即幕府僚佐的设置、僚佐的辟署及迁转、幕府辟署与唐代政治社会的关系。可以说,本书的系统性、完整性是以往的研究成果所不具备的。下面,我们就围绕(一)研究

2、内容的深度和贡献,(二)史料运用、章节结构及叙述方式、学术规范等方面,对本书作一简要评述。                  一  本书第二、三、五章分别对唐前期行军幕府僚佐、开元天宝时期的边地方镇幕府僚佐和唐后期的方镇幕府僚佐进行了考察,主要是围绕幕府体制(包括府主的名号和僚佐职位的设置)、僚佐的辟署和迁转(在叙述唐后期方镇幕府僚佐时,虽然作者将对辟署对象的限令单列一节,但实际这仍属辟署的内容;而对僚佐员额的限制也可归入幕府体制之中)等内容展开的。这一大部分内容,不仅是全书的重点,而且在我看来也是最有心得和贡献的部分。  关于幕府僚佐辟署制度的研究,颇见深度。对开元天宝

3、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的变化”的勾勒和分析(第127—142页),已超出了单纯考证罗列僚佐出任者的范围。唐中央对应辟入幕者有些相关的规定,并非任由府主随意辟署,这是过去的研究著作已经注意并指出的现象,但是,这种规定前后是否有变化?变化的过程如何?实际情况又怎样?——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勾勒,从而将幕府僚佐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在关于辟署制度的研究中,对作为使职差遣的僚佐与其朝衔、地方官衔、宪衔之间的关系还可深入;这其中既有职事官官阶化的趋势,也有方镇与地方,特别是与治所州郡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幕府僚佐迁转的研究中(第三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四节),作者将其

4、迁转分作两个部分,一是幕府内部幕职的迁转,另一个是由幕职而参与朝廷的铨选(即出任朝官或地方官)。前者迁转的前提是幕职存在着高低等级,这一点不难理解;而作者则将此等级大致划为几个层次,即开天时期的上佐和下僚(第143页),唐后期僚佐的四个层次(第277页)。这不仅让我们具体知道了他们在幕府中的迁转途径,而且还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幕府的结构。对由幕职参与朝廷的铨选的论述,则更有意义。如开天时期幕职与朝官之间的流动,指出大部分入幕的朝官是朝廷闲散卑官,而幕职入朝出任的却是清望近要之官(第147页)。这样的研究,不仅告诉了我们作者的一个结论,更重要是能启发研究者进一步作深入的探讨

5、——一部著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怎样的结论,而且更在于它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的启发。另外,作者还指出幕职兼任地方官,或者将地方官直接辟署入幕的情况。当然,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这种兼任仅发生于治所郡,还是也出现于支郡?如两种情况均有,则哪种情况更多?这种兼职情况在不同的方镇之间是否也有所不同?等等。  过去的幕府僚佐研究,主要侧重唐后期,作者则将唐后期的方镇幕府和唐前期的行军幕府、边地节度使幕府联系起来,作一体考察,强调了唐后期方镇幕府的渊源。这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唐代幕府有很大帮助。  以上关于幕府僚佐辟署制度和僚佐迁转的探讨,将唐代幕府制度的研究向前推进

6、了一步;也正因为如此,称“幕府制度”才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  构成全书的另一个大部分,是第六至八章关于幕府辟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研究。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拓展了研究面,而且为深化幕府研究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这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眼光。但是,从整体上说,这一部分主要是罗列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以及属于这些现象的许多事例,研究缺乏深度。  第六章第一节是对唐代铨选和使职差遣的概述,我们从《新唐书·选举志》和作者引用的陈仲安先生的论着中即可得知。第二节是对幕府得才原因的分析,但这些原因不仅唐代幕府如此,历代只要有辟举权者莫不如此,甚至适合于今天的召聘制。第三节关于辟署制度在人才历练方面的意

7、义,实际上是再次叙述了幕府僚佐的职掌,而其结论(因为参与了事务,所以得到了历练)更属意料中事。第四节是将有关辟署的议论分类汇集到了一起,不知通过这样的列举要说明什么;而最后一小节更不属“议论”,不知何以置此。  第七章第一节告诉我们府主与僚属之间是由“礼”来维系的,这种宾主关系“明朗化和强烈化是在肃代之际”(第379页)。这个时代的划分是有意义的,可惜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勾勒这个明朗化、强烈化的过程,更没有进行论证,而是列举了府主礼聘、礼遣、违礼与非礼等方面的例子。第二节作者主要谈宾主关系与朝廷党争,这个“过去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