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

ID:9623879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_第1页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_第2页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_第3页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_第4页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 言不尽意在哲学中阐述了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本真状况,而在文艺创作领域与审美追求相挂钩。在语言学里,言不尽意既是语言先天不足的困境,又是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言不尽意在多个领域中得以拓展,它有力证明了人类在肯定语言和世界联系的情况下,走了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  一、言不尽意的哲学内涵  言不尽意论原先只是一个哲学命题。《周易系辞上》曾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是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也就是说,语言有时候在情感面前表现得苍白无力,只能委婉地述说部分缘由,而剩下的只能

2、任他人猜测。这样的观点初步囊括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意蕴。  言与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对此道家有着深刻的认识。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认为道有着很强的不可言说性。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形无象的宇宙本源,所以很难用语言来表述说明。庄子对老子的道不可言论做了进一步发展,他在《庄子》中指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齐物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认为可闻、可见、可言的,均非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对于道而言,只是传递道的工具。针对言与意的关系,庄子非常形象地进行了阐释: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3、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生动地说明,意之本体只能求诸于言之外。  及至魏晋,言意关系被纳入了玄学范畴,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比较富有代表性的是荀粲的观点,他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象外之意的新观点: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荀粲传》)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了语言与思想之间的距离,看到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  在西方,哲学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于语言传达性的探讨,其中高尔吉亚在《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中指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此物可以被认识

4、也无法把它说出来。这三原则可视为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的萌芽,它深刻认识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时的局限性。西方的很多哲学家对语言的局限性均有所认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加达默尔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没有一种人类的语词能够以完善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精神。(《真理与方法》)黑格尔认为:语言实质上只能表达普通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只是特殊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哲学史讲演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言不尽意论与西方语言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既能被语言显现,又能被语言所掩盖,语言要返璞归真,回到无名与不言的状态

5、。这种状态被海德格尔称为语言本质性的存在。黑格尔强调对词语进行破碎、崩解,目的是破除对语言的束缚,能随时看清语言的本质,找到语言最初的根源。  通过上述的解析可以知道,言不尽意没有对语言的原始力量进行否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自然本性,揭示了人类解释世界的原始真实的状况。言不尽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人类肯定了语言和世界联系这个前提,走在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上。言不尽意表明,世界具有无限性,然而个体的思维与语言却是有限的,两者是矛盾的,同时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让我们的思想能够自主理解。  二、言不尽意的文艺学内涵  魏晋时期王弼等人强调的言不尽意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对精神感知格外关

6、注。就像李泽厚所说的一样:他们对于道的认识,不是科学的,而是审美的;不是诉之于抽象理智,而是诉之于直觉、想象和情感体验。这样说来,他教育人们的不是科学的、理智的逻辑分析的思维方法,而是一种超凡脱俗、打破常规的审美感知。这种思维方式以有限把握无限,与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彼此通融。所以,言不尽意论对我国文艺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还使言不尽意这个哲学问题转变为文艺学命题。  传统的诗文理论揭示出文学的本质主要表现人的内在情感,同时指出复杂的情感是难以借助语言表达的,切实认识到文学也是言不尽意的。陆机对因言不尽意而产生的困惑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文赋》中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

7、变矣。妍蠢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陆机根据对前人作品的分析,看到了到放言遣辞的变化多样;通过创作实践,感受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对于创作方法,他认为有成法而无定法,在每一次具体创作中,往往都会对言与意进行全新的具体的构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