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

ID:9650971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_第1页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_第2页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_第3页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_第4页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在本地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活态教学方式传承南通民间艺术  一、南通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概况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的三水交汇处,长江之滨,东海、黄海之畔,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其人文历史发韧于5600年前。根据明代《万历通州志风俗》的记载,南通的江山控于吴越,风俗邻乎邹鲁,是齐鲁、荆楚、吴越文化的叠合点,同时受到北方江淮文化和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已有上千年。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在南通这块土地上既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又由于地缘相近而相互渗透,造就了南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内涵。南通市全境自西北向东南,有里下河文化、胡逗洲文化、沙地文化三个共存共荣的文化圈。

2、[1](p.125)其中里下河文化圈处于北方文化大系的南缘,带有江淮文化的特点;沙地文化是吴越文化的分支,集中在沿江沿海旧时淤涨的沙洲地区,是南方文化大系北进的前沿本文由.L.收集整理阵地;而胡逗洲文化是南通全境文化圈中最独特的,它由当地的土著人与五方杂居的流人共同挥写的,从南通境内的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中吸收了相当浓厚的成分,形成了似淮而不是淮、似吴而不是吴的独特风韵,[2](p.1)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南通的民间艺术植根于这块土地,来源于南通人的劳动与生活,体现了南通的文化脉络,是独特而灿烂的江海文化中的一部分。南通的民间艺术是民众生活的艺术创造,具有浓郁的江海风情。在这样独特的文

3、化背景下,南通民间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沈寿仿真绣、蓝印花布、板鹞风筝、柞榛家具、木版画、色织土布技艺、如皋盆景技艺、纸扎、红木雕刻、海门山歌、南通童子戏、海安龙舞、海安花鼓、浒澪花鼓、评弹北调等诸多方面,从功能上可分为装饰美化、娱教游乐、祭祀供奉、起居陈设、生产劳作等五大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其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沈寿仿真绣、板鹞风筝、海门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印花布是南通当地民众用来美化自身或环境的装饰用品。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随着南通织造技术的发展,工艺也更加成熟,明清以来成为南通地区的主要家庭生活用品。蓝印花布的纹样来源于百姓生活,蓝白色的色彩符号原始淳朴。

4、而沈寿仿真绣是苏绣的一个分支,继承了苏绣的针法并有所创新,绣品以细、薄、匀、净为特点,擅长人物绣,针法的运用变化多端,细密刻画的人物形神兼备,肤色逼真风格。[3](p.124)南通板鹞风筝则是娱教游乐类民间艺术的代表,南通是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之一,南通风筝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所谓北鸢南鹞之南鹞特指南通板鹞风筝。海门山歌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伸向苏北的一个分支,它是早期移民从江南迁出地带来,并不断融进沙地人的生活情趣,在海门代代传唱,经久不衰,形成了吴音北唱的海门山歌流派。除此之外,南通仿真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南通板鹞风筝技艺、色织土布技艺、如皋盆景技艺、吕四渔民号子?

5、、梅庵琴派古琴艺术、海安花鼓、浒澪花鼓、陆家锣鼓、如皋莲湘舞、钟馗戏蝠、傩舞(跳马伕)、如皋杖头木偶戏等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南通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普通的民间艺人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设计并制造出宜于使用的器物,这些工艺与制作手法代代传承,广大民众也在使用过程中耳濡目染,由此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看作是民众阶层为生活的艺术创造。[4](p.175)民间艺术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内容和率真的趣味。但在当今社会,从技术层面来看,由于技术更新、生产力进步而使得效率更高的机械工艺、电子技术取代了传统手工技艺。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由农业手

6、工业向工业化、信息化的进行变革。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生活方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文化的土壤已经遭到破坏。与此同时,缺乏节制、无视人文需求的现代产业开发,日益瓦解着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使得民间艺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和抛弃传统文化为代价,如何妥善保护南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并让其保持这种鲜活的状态融入当下南通民众的生活中,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系统的实际形式,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保护民间艺术的活态不能依赖没有社会生产保障的保护意识来促进社会的文化保护观念,但也不能将民间艺术沦为没有节制的文化表演,或将民间艺术的保护破整为零,将其转变为许多个

7、技术形式或生产项目,这样的简单操作会导致民间艺术去人文化的倾向。民间艺术总是附和着一定文化状态下人们的审美追求,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民间艺术从本质上看是民众的精神文化、情感观念的传承,而保持民间艺术活态的关键在于保护它的生产方式,保持它的群体性与参与性,这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是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体,是一种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生态,他们是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又是民间风尚的开拓者。[5](p.19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