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

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

ID:9651728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_第1页
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_第2页
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_第3页
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理性分析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代写论文,师生知识占有量、教学材料的变化,新课程本质观、实施观、学习观的变化,以及学习活动方式上的变革等引起了师生身份、地位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只有把握其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知识;变革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辩证性质和特点的过程,与一般的辩证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主体性和反思性的特点”,体现在课程中的矛盾和相互关系,并不仅仅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与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2、一、师生知识占有量的变化,引起了师生身份、地位的变化    随着以电视、计算机的普及为主要表征的大众传媒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信息环境的急剧变化,学生知识在占有方面出现两个重要的变化[1]。其一是,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可以越来越多地获取到教师在课内未传授的知识(包括价值、规范、态度、生活方式等),获取到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能起到补充与深化作用的知识,获取到自己认为比教师的传授更具吸引力或更有意义的知识,由此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在学生可接受到的信息总量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已很难再享有垄断地位;其二是,学生通过大

3、众传媒可以越来越多地获取到教师尚未占有的知识,教师在不少方面往往不是先于学生,而是同步于学生,甚至落后于学生。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可接受知识资源的构成进一步向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偏移。当然,这些校外资源具有开放性特征,学生可以接触,教师也可以接触。但由于时间、兴趣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对于这些校外学习资源的接触与接受常常要先于教师,优于教师。一旦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占有关系发生变化,教师在与学生的知识(包括价值、规范、态度、生活方式等)互动中的实际地位(或可视为实际扮演的角色)就变成了一个“非教育者”;同理,学生在与

4、教师的知识互动中则变成了一个“非受教育者”。    二、教学材料的变化,引发对教师权威的重新思考    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所重视的材料主要是书本知识,是以文字为书写工具、以印刷品为载体的材料,而教师就是把材料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材料上所要求的道德理想、思想观念作为律令、禁条规范学生”,忽视了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学生主体。课改后提倡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文本形式为学习的材料。[2]“文本”(text)一词有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文本是指按语言规则结合而成的语句组合体,短至一句话,长至一篇文章、一本书,从更广泛的意义

5、上说,所有现象、事件都可以称作是文本。后现代的观点中,甚至认为每一事物都是一个文本。文本蕴涵着四类信息:明确的信息(explicitinformation),内含的信息(implicitinformation),需要通过分析、归纳原材料可获得的信息(latentinformation),可间接导出的信息(attributableinformation)。[2]  由于个体的经验、价值观和情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每个学生理解到的意义与文本作者关注的文本意义可能错位: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不一定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意义。这就是说,读者可以

6、从多角度进行阅读,读出读者自己的理解,所以文本对阅读者来说,不是把文本意义简单地塞给读者,而是读者对它的改写(re.  由此可以说,教师活动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把握,进而完成自身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让教师与学生处在主动状态,使学生能够在三个层次上处理文本,即能知与可知层面、文本中没有说出的知识的层面和超越性地处理文本的层面。另一方面,师生间的交往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是思想观念的交流。观念的转变是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学生与教师所处的生活世界。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可能会发生观点的不一致,对这种不一致,必须以“以理服

7、人”为原则进行解决,切不可诉诸于权威。    三、新课程的本质观、实施观、学生观的重新定位    “一部教学发展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3]新课程又是怎样的呢?新课程的本质观,即“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程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它以教材文本为基本形式,尚须在课程活动中借助师生的互动不断地展开、现实化,并得以拓展、深化,从而形成新的意义与价值”[2]。课程的这种本质观决定了科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在互动中创造新的内容的过程。只有按

8、照这种要求去做,才能准确客观地传递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观是创生、建构。“创生取向认为知识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其中的人格建构,而课程计划仅是师生经验创造的工具。课程知识对教师、学生开放着,在师生的协作、对话交流中生成,知识不再与主体对立,而与师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