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

ID:9655774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4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_第1页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_第2页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_第3页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_第4页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关键词】内证说 近年来“挽救中医”、“思考中医”甚至“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言论时见于媒体。中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中医的研究中来。对于数典、忘祖、蔑视和摧残传统优秀科技文化的狂妄言行,对于“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鼓噪不可等闲视之。而中医本身必须自强,因为中医学者若能继承历代中医的精华,并能在观念、理论、技术等方面与时俱进,中医自能立于现代世界科技之林。任何“批判中医”、“消灭中医”的狂言妄行,都将无损于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发的中医。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某些中医人自身对中医认识的肤浅和

2、某些中医学者对中医的误解、曲解和谬说,这不仅授人以柄,让鼓噪“批判中医”、“消灭中医”的人找到有利他们的论据,而且也极大地损害着中医的生机,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之病和中医之痛。对于中医的学习和研究,与任何学科一样,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刘力红先生在《思考中医》一书中的某些说法,作者不能苟同,而对于刘力红先生对待中医学术的率意学风,笔者更不敢恭维。因此,仅就《思考中医》所说的“内证术”、“内证实验”等“内证说”发表我们的看法,兼与刘力红先生商榷,并就教于中医同仁。  为了说明自己的“内证说”,作者使用了“近取诸身”、“方

3、术”、“直觉”等古今中外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但作者对这些资料的使用,或者牵强附会,或者偷换概念,显得十分牵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为了尽量让读者看清“内证说”的实质,笔者只好采用节录原文的方式,然后就相关内容及作者的“内证说”加以评述。1此“方术”非彼“方术”更非“内证术”  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能获得的。……后世的人由于没有有意识的培育这个内证实验的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了,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里的方术

4、有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内证。《汉书》、《后汉书》的分术列传,方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思考中医》P38(以下引用此仅标明页码)]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讲“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究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祸及患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所指“方术”分明是医药及养生之类的知识和技术,而《汉书》所说的“方伎”,《后汉书》所载的《方术列传》,除华佗等医药学家外,许多人是以天文、占卜、遁甲、堪舆等术为业者。如许杨为“巫医”,高获“晓遁甲,能役使鬼神”,徐登“善为巫术”等。所述“方术”大率如此,其中许多是精神和文化糟粕,

5、今天的读者应善于区分和取舍。因此,不能将《汉书》所说的“方伎”、《后汉书》所说的“方术”等同于张仲景所崇尚的方术,除医药及养生知识和技术为张仲景所崇尚外,占卜、星象、遁甲等并非为仲景所首肯或崇尚,尤其是巫祝等“索隐行怪”之类,更与医药水火不相容。怎么能不加分析和区别,将张仲景所崇尚的方术与占卜、星象、遁甲等方术混为一谈呢?而且还武断的说“张仲景所崇尚的方术就是内证,《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方术很大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呢?在《方术列传》开篇,作者自己就明确说“斯道隐远,玄奥难原,故圣人不语怪神、罕言性命”[1]。对那些索隐行怪之类的“方术”孔子等圣人根本不屑谈及,作为

6、医中之圣的仲景又岂能崇尚?从“降志屈节、所望巫祝”等语,可见仲景对巫祝“怪神”之类的“方术”持十分明确的否定与批判态度。2“格物欲”不能代替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  “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一般性知识。“知”是觉的意思,就是心明的状态。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才能进行内证的实验。这个心明通过格物来,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格物是要远离物欲(颜习斋尝释格物之“格”同手格猛兽之“格”意)。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世间八法。要获得内证的能力,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为什

7、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因为我们少了内证只眼睛。(P39~40)  颜习斋所说“格物”之“格”固然是“手格猛兽”之“格”,“格杀”之“格”,而“物”却并非如作者所说的物欲,而是指客观事物。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人亲身实践的过程,“格”就是亲手去做一番的意思,有“不打不相识”的意味,要在习事中见理,在实践中掌握客观规律,认识才算完成[2]。而作者却凭自己的理解,将“物”说成“物欲”,说“靠心明和觉,才能进入内证状态,才能进行内证实验”。“远离物欲”,“良心发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