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教学初探-第1

“比较法”教学初探-第1

ID:9663821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比较法”教学初探-第1_第1页
“比较法”教学初探-第1_第2页
“比较法”教学初探-第1_第3页
资源描述:

《“比较法”教学初探-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比较法”教学初探

2、第1内容显示中 何谓比较法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几篇课文的比较,也有同一单元两篇课文内容大致相同,写法大体相似或内容不同写法有同有异的比较,还有不同一个单元,不同一本教材,体裁不同,写作方法有同有异的比较,再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此等等。比较的范围也很广,大而言之,可以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作比较

3、。小而言之,乃至一个词语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一不可采用这种方法。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也不尽完全相同。我把比较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在同一单元内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讲授新课,或进行单元复习。其二是超越单元界限的比较,这种方法适合于高考前的总复习。在同一单元内进行比较,可分下边几种情况。1.同一单元几篇体裁相同课文的综合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入选了《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明湖居听书》、《灌园叟晚逢仙女》四篇古典小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从小说种类上。前三篇均是长篇小说节选,分别选自《红楼梦》、《水

4、浒传》、《老残游记》,后一篇虽不是长篇,也是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节选出来的。②从叙述人称上。这四篇小说均为第三人称。③从时代上。这四篇均为明清古代白话小说。④从表现手法上。《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先声夺人以及介绍人物时详、略、虚、实相间的写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要是通过曲折紧凑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明湖居听书》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白妞的歌唱艺术;《灌园叟晚逢仙女》则是通过虚构情节以及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2.同一单元内容大体相同,

5、写法大致相似的两篇课文的比较《伐檀》、《硕鼠》这两首诗从内容上说都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以及被压迫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两首诗的三章都重叠,二、三两章和第一章相比,都只换了少量的词,这种结构形式,称为“重章”和“复唱”。另外,这两首诗分别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硕鼠》主要用的是“比”的手法。至于说到《伐檀》的表现方法,历来说法不一。朱熹认为是赋,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认为是比,清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认为是兴。我们认为这首诗的表现方法从总的来说应该是赋,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兴,也有认为诗的前三句都是起兴的句子,理由是诗的

6、前两句所写的内容与后边责问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3.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几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异同的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入选了三首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上,《梦》诗展现了蔑视权责的傲岸品格;《茅》诗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琵》诗对当时摧残人材的强烈控诉。从写作形式上,《梦》是一首七言古诗,它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了四、五、六言和九言,诗句有长有短,句型多变,节拍有缓有急,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感情,它可说是一种新式的古风。《茅》也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四

7、句,其中九言四句,两个字仅一句,其余均属七言。它形式灵活多变,兼有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运用这种形式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出来。《琵》则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它在平仄上也很讲究,它可称得上是“入律的古风”。4.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两篇课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是记叙文单元,包括三篇写人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火刑》和一篇记事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文章。我们可选择其中相近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进行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以写科学家为内容的

8、写人的记叙文;②都以赞颂献身科学、追求和捍卫真理的崇高精神为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③都用大量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④都是通过肖像、语言、环境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⑤文笔和语言都较朴素、平实。2.不同点。①人物的命运和经历不同;②记叙方式不同:前篇为顺叙,后篇为倒叙;③人物描写方式不同:前篇除肖像、语言、心理描写外,多用行动描写;后篇没有行动描写,较多地引用了资料;④景物描写不同:前篇着重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后篇着重在对比中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5.同一单元中同一作家同一文体的两篇课文在写作方

9、法上异同的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文学和出汗》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杂文同是驳论,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诸如都是开门见山揭示敌论的论点或论据,都是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式,在论证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