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ID:9666133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5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_第1页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_第2页
资源描述: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2例高血压病患者停服降压药物5~7天后,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1片,每日1次,若降压不明显,则于1周后加服尼群地平10mg,每日2次,共4周。结果患者用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疗效好,副作用少。【关键词】缬沙坦氢氯噻嗪;高血压病;观察笔者在2007年8月—2008年8月期间应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资料本组22例患者选自门诊病例,均符

2、合g,每日2次。1.3观察办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及4周分别观察血压、心率、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尿酸、电解质及心电图等项目。1.4疗效判定疗效按1991年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讨论规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2结果2.1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改变及t检验分析见表1。22例治疗中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1.82%,心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表1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t检验分析2.2服药剂量与疗效关系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1片,每日1次的11例中,显效7例,有效4例;加用尼群地平10mg,每日2次的

3、7例中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4例,其中3例加用尼群地平后,降压不明显,1例因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1片,2天后因头痛而终止治疗。2.3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尿酸、电解质及心电图等方面均未见明显改变。2.4副反应头痛者2例,1例因头痛但可耐受,第3周后好转;1例因头痛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疲乏无力1例于服药第1周后发生,但可耐受。3讨论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活性成分,与各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

4、包括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调节。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的缩血管物质,可发挥直接的升压效应,还可促进钠的重吸收,刺激醛固酮分泌[2]。缬沙坦是一种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AT)Ⅱ受体拮抗剂,它选择作用于AT1受体亚型,与AT1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噻嗪类[2]利尿剂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远曲小管近端。研究表明,在肾皮质存在亲和力的受体,其为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结合部位和作用部位,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氯化钠转运。噻嗪类的作用方式为抑制钠和氯离子的共转运,竞争氯离子作用部位能影响电解质的重吸收,这将直接增加钠和氯的排泄,并间接减少血浆容积,继而增加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分泌和钾排泄,使血清钾降

5、低。因为肾素-醛固酮系统是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的,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减少与噻嗪类利尿剂相关钾的丢失。由于AT1受体阻滞剂不影响缓激肽,故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见的咳嗽及神经血管性水肿副作用的发生。本组资料表明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以后,可有效降低血压,显效11例(50%),有效7例(31.82%),总有效率为81.82%。缬沙坦氢氯噻嗪的服用剂量以1片为宜,在初用时如降压效果不好可加用尼群地平,可明显增加降压作用。缬沙坦氢氯噻嗪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无影响。笔者观察结果表明缬沙坦氢氯噻嗪作为一种复方制剂的降压药物,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6、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少,是一种较有前途的降压药物。【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