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

ID:9671785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5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_第1页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_第2页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_第3页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_第4页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追求有思想的网络生活 十二五规划如是说  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今,很多人每一天的生活都从打开电脑开始,然后更新微博,或者继续偷菜。  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嵌入了一个网络社会。正如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写道的: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现代技术的惊人进步,导致距离消除,现在历史被如此迅速地创造出来,以致它常常使我们惊诧不已。  以微博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的产生,让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发现有了发布自己信息和意见的一亩三分田。在只有140个字信息发布容量的微博上:学者号召解救乞讨儿童

2、活动,绝症男子无憾告别人生,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钟家姐妹直播事件进程,公安局通过微博实时发布案件进展甚至,在微博上更新一条自己的信息,已如同问候一句吃饭了吗一样平常。  而同样的,我们也发现,以往即便一句私己的话,发布在微博上,便有了无数个人的围观;而一件也许以往无法找到公布途径的事件,利用微博,也许就能见了天日、甚至推波助澜在网络社会里,什么是公共事件?什么是私人话语?界限已越来越模糊。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道,当一些人还在煞有介事地拿着大喇叭(象征自上而下传达信息)喊话的时候,如今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喇叭。一瞬间,前所未有的兴奋激荡全身,人们举起形色各异、长短不一的小喇叭,谈论

3、家长里短,评说声色犬马,非议朝政、臧否人物,千军万马、千言万语,但就是再也汇不成一句话。  这也许是我们目前直面却无法回答的问题之一。而互联网会不会促成中国社会的大幅转变?网络社会是否会被商业力量所左右?网络生活是否依然延续着几千年传统的规训和惩戒?网络的情绪化是否会挫伤公众的理性和明智?面对网络海量信息已日益改变了的阅读方式,我们是否将丧失独立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个人拥有小喇叭的未来前景又将怎样?这些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沉甸甸的能砸死人。  虽然微博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实效尚待验证,但它的发起者学者于建嵘所说的杜绝一切儿童乞讨,让所有乞讨儿童都回到学校,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

4、常识,至少能让一个日渐被淡漠的常识逐渐清晰。而让那些理应得到解决、但仍受到不合理压抑的问题,在网络力量的参与和助推下能够拨云见日、彰显公平,这才是和谐的、公正的网络社会的力量。  如何引导网络社会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是一个更加宏大意义的命题。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网络的公共领域向公民的开放,让中国普通民众都能找到一个发出声音的出口,是让每个人的公民价值得到体现的一种方式。    I微生活I    微博打拐志愿者  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深知流浪在街头的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也是个农村的娃。希望大家用微博传播力量,去尽一份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孩子们早点回家。    梓唯_5hi  围观是一

5、种力量,但是围观解决不了最直接的问题。    #郑在打卡#  各位脖友早上好。你认为房价会降吗?    新周刊  说说你那儿,打的起步价、跳表价、燃油附加多少钱?    姚晨  昨晚得知,竟有策划公司致电我大学同学,问他想红吗?想红就和他们配合,炒作我和他的绯闻,我同学断然拒绝。瞧瞧,离个婚,各类阿猫阿狗都来混水摸鱼,那个90后歌手自认小三也是产自这样的皮包策划公司吧?真搞不懂,做这种下作事的人是缺钱呢?还是缺名?最缺的恐怕还是德吧。    I专家观点I    网络批评不应只是个人化的生活方式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个

6、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思想表达?网络空间中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中表达和讨论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表现,让个人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变成日常现象;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另一方面各种异议又很难达成共识。  就中国而言,网络在帮助普通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在建立中国的公共领域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互联网创造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公众第一次拥有了对公共事物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随着知情能力和评论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愈来愈高,而这种介入程度

7、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公民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批评不一定非得板着严肃的面孔,它可以很好玩,特别是当它产生于人们上网的欲望、产生于人们跨越一切障碍而互相交流的自由意志的时候,尤其如此。网络批评最终不应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信仰体系,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网络批评不应该成为一种个人化的生活方式或时尚,否则它将消失在网络空间的无垠黑暗中。    I专家观点I    网络文化,挑战主流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