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于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ID:9681597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5

关于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_第1页
关于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_第2页
资源描述:

《关于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加强创新意义教育,提高创新认识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一见到麦当劳广告招牌“m”.就知道是麦当劳,这一广告效应非常巨大。在创新的教育中,也应力求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即学生一见到任何事物、任何问题,都要想到创新,怎样给予创新。要达到这一广告式效应,教师应要求学生大力提倡创新,讲明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创新。通过名人创新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中学阶段很好问、好动脑,好奇心特别强,常提出一些有逾常规之举。在上数学课时他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他通过萤火虫装在玻璃瓶的光而发明了电

2、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电脑、电视、、各种电器。其功能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和改良,都是创新的结果。因此,要大力提倡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自己的脑子里、骨子里植入“创新”意识,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想到“创新”。  二、利用课堂教学土壤,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需要积极的求异性,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精神。  1.教学中努力创设提问和设疑的气氛.让学生多思多疑,突破常规的思考方式,提高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分

3、子时,提问:物质为什么会热胀冷缩?湿的衣服在太阳下晒比在室内易干?涂在皮肤上的酒精,会很快消失,而皮肤为何会感到凉爽呢?通过提问设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刑用兴趣小组。实行提问打分制,形成创新机制。以小组为单位,每周提的问题多少设置打分,给予精神鼓励。这样,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创新习惯。  3.提倡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如计算题:50克稀盐酸与Na2CO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生成物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可能用的方法是:方法一:比例式法,依据化学

4、方程式,计算出溶质质量及用去盐酸中氯化氢和生成水的质量,则生成物中水的质量是原盐酸中水的质量加上新生成的水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概念求出。方法二:守恒法,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是10克碳酸钠和50克盐酸之和减去产生的CO质量。溶质质量仍由方程式计算求得,根据质量分数概念求出结果。方法三:差量法,即根据方程式计算出10克碳酸钠使溶液增重量和生成的氯化钙质量.则生成物溶液质量为盐酸质量加上增重质量,再求出质量分数。  通过三种方法的对比,择优采用,提高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

5、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到外面参观化工厂污水净化处理的现场,到自来水厂参观自来水的过滤、净化处理,把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方案。又如.在学习了气体溶解度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同时启盖的冷冻汽水和非冷冻汽水,观察哪瓶放出的气泡多?提问:能否在微波炉内放人可乐、汽水之类的罐装物来热处理?再如,带领学生夏天观察鱼塘里的鱼浮头现象,让学生找原因,并提出防止出现该现象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发挥实验优势。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

6、察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发挥微型化学实验优势.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想象达到创新的动力,微型化学实验既安全,方便,又有趣味性,操作灵活性,能扮演培养兴趣的角色。例如,“电解水”及“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爆鸣”的实验,若改由微型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增强了学生兴趣和灵活性,摒弃传统实验操作的局限性,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3.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原理,采用对比法,择优选录用实验装置,并提倡大胆改进装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可生产氧气:  采用何种方法最为理想?通过对安全因素,经济成本,实

7、验条件及可操作性等各种因素对比而选方法(4)。又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试实验:可将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右图。待红磷燃烧熄灭,广口瓶冷却至常温后,再打开铁夹,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约1/5处。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长期的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但在思想上重视创新,而且在行动上注重创新,时时处处创新,做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