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

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

ID:9692936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_第1页
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_第2页
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_第3页
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_第4页
资源描述:

《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例析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价值摘要:利用生物科学史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展示生物学家的探究行为,能使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键词:生物科学史;实践价值;科学能力英国科学促进会(BAAS)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他所呼吁的“科学史”实质上指科学家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展示生物学家的探究行为,使学生在观察中

2、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下,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就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价值谈以下几点看法:一、运用好科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背景下展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使生物学知识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将科学史料引入课堂,将科学家们的传奇故事展示给学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讲“伴性遗传”时,可这样创设情境:1792年的圣诞节,26岁的英国学者约翰·道尔顿特意买了一双适合老年人穿的棕灰色袜

3、子,送给妈妈作为圣诞礼物。谁知母亲接过袜子,打开包装一看,竟然笑着说:“我这么大年纪啦,怎么能穿樱桃红色的袜子呢?”道尔顿争辩说:“这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嘛!”后来他请了许多人帮忙识别,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说这袜子是红色的。道尔顿寻思:为什么自己看上去是棕灰色的袜子而别人看上去是樱桃红色的呢?最后他认为是自己的眼睛有毛病,于是他放下手里的工作,开始仔细研究这一奇特的现象。他用了两年时间搜集实例,并对许多人的辨色能力进行了细致的鉴别比较,终于他验证了一种新眼病“色盲症”---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之后他于1794年发表了《色觉之异常》的论文,为医学诊断作出了

4、突出的贡献。道尔顿是个物理学家而不是医学家,但他却能发现千百年来医学家没有发现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尔顿具有一种认真、敢于质疑、探求疑问的科学精神。这种寓史于教,史教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以及科学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从而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讲授遗传与变异一章的时候,首先讲述历史上著名的“皇家病”——血友病。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都未患血友病,他们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大儿子奥波得因血友病早夭,他们的两个女儿分别同正常男人结婚并各生下一对儿女,其中一个与沙皇尼古拉二

5、世婚配生下一个患血友病的儿子,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也生下一个患血友病的儿子,从此俄国的皇室和西班牙的王室都因娶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而造成了血友病的遗传。从女王家族血友病系谱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患血友病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男性血友病患者的子女一般都是正常的,但其外孙常常有血友病;而女性血友病患者的儿子一定患血友病。这就是著名的“皇家病”事件,学生听了这样的典故,便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二、运用好科学史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让学生自觉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思维

6、和科学方法,促进他们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孟德尔研究生物遗传规律过程中,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选择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做实验材料,保证后代的纯合性;通过人工去雄、套袋,进行异花传粉,有效防止了外来花粉的影响;在豌豆众多的性状中,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避免了其他性状的干扰。对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时,观察杂交子一代的性状推翻了“遗传中和”假说;对子一代进行自交,发现基因成对存在;科学的推理和解释,正交、反交的交配方式,测交的验证方法都体现了孟德尔缜密的思维;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独特地采用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使孟德尔最后发

7、现了遗传规律。通过分析探讨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不仅能了解科学方法,还能进一步了解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而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另有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体会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还可以通过分析萨顿的假说,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如: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内容,教材没有直接描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而是由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内容编排而成。美国遗传学家萨顿主要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8、”的假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法”获得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最后利用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对孟德尔遗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