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

ID:9702129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5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_第1页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_第2页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_第3页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_第4页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二)试题命制的立意和方式  政治理论科目的试题大体分为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部分。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主观性试题主要指分析题。这种新型的分析题,集理论与实际于一身,融材料、分析、论述于一体。这种新型的分析题包括材料分析和观点分析,综合性地考核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命题的立意和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命题。即提出一个或几个材

2、料,从中设置问题,实现考查目标  所谓刨设情境就是在题目中通过一段文字或一些图表创设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然后围绕这个具体的情境创设试题,也称之为“情境创设”(参见《谈政治理论命题中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应用》(考试大),:姚刚,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二处负责政治命题工作的学科秘书)。这是最近几年来一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命题方式,其优点在于形式比较灵活、能够覆盖较广的能力考查范围,问题指向明确,答案简洁并具有逻辑层次性。  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基本要求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

3、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引导考生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在明确考核知识点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而采取的命题技巧方面的新举措,从而在功能上优于传统型试题,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新的情境有利于适应能力考查的要求。加强能力与素质考查是目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力考查中最基本的层次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记忆能力层次之上还包括概括、判断、分析、知识迁移、综合、评价等能力。在实际测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所拟考查的能力目标与实

4、际考核的能力要求之间的不一致,这里存在着由于多次考试中反复考查某一知识点或考生积极备考而导致的“能力转换”。教育测量学认为,真正对知识的较高层次的运用是在新情境中对抽象原理的运用。因为在新的情境下,人们会真正地面临新问题,照搬现成结论则无济于事。所以,在考查内容基本保持稳定并且考生群体存在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备考的情况下,需要在知识点考查时不断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从而使能力考查的目标与实际考查基本一致。  第二,情境创设型题目。在内容上与考试大纲中有关原理、理论有内在一致性。在形式上类似于日常生

5、活中认知理论的环境。情境创设型试题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并与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内容特别是与学科中重要理论相联系起来,它对应于考试大纲中某个重要理论或这个理论的一部分内容。如:2000年(examda.)文科第30题“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一句口头用语,考核知识点为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这句口头用语在实际应用中代表的含义比较广泛,但究其哲学上的根源显然具有否认人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色彩;从字面分析可知,“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

6、主观能动性,而“成事在天”则将事情的成败完全归因于客观必然性或某种神秘力量,这坚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坚持得不彻底。再如2005年的第1题,要求考生选择“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哲学含义,即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做这一类题目时,首先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所给命题(说话)的含义,然后才能“对号入座”选出切合题意的答案。由于哲学史上的许多经典名言或代表某一哲学思想的典型话语已经多次被考过,如用“下列命题属于××主义的有”这种形式,因此现在所选的名言或命题的范围更广,再如:2006年第4题:“许多事情我们可以

7、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也是属于这种命题方式。因此,生活中有哲学,从具体的事例或成语、俗语等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来设置哲学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命题方式。这充分体现了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  第三,情境创设型题目。(examda.)在理论上依据某一理论内容,但在问题的回答上要求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境,本身体现了发散性与限制性的统一。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发散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原理与实际情境的结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其限制性在于,对于同一原理,在不同的情境中,它

8、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如:2000年(examda.)理科卷第17题“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本题设置情境为对于同一棵大树,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认识。它不要求考生对认识论原理展开论述,只要选择出符合情境内容的选项即可;同时本题不是从抽象理论出发论证另一个抽象理论,而是由具体生活情境引发出相关的认识论原理,这个生活情境对应于认识论原理中的多个知识点,所以它的发散性也是明显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