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

ID:9709869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5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1页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2页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3页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4页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论文摘要: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年龄发展特点、形成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论文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移情;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论文摘要: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年龄发展特点、形成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论文关

2、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移情;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这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的。但从动机看,分属不同层次和水平,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

3、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    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解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起源有重要意义。严格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在婴儿期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主要通过婴儿的情感反应和有限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婴儿亲社会行为倾向。皮亚杰(1932)认为,8~12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倾向。在与母亲和抚养者的

4、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得忧虑来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1岁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而且帮助行为发生的频率随年龄增多。研究发现,14个月的婴儿能对其兄妹表示关心,并知道如何使他们高兴,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注意、同情、关心、分享和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婴儿身心的迅速发展,行为表现从情感的过分概化和简单的反射反应向较分化的、自发的、自我维护的、社会敏感的形式发展,这些行为与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再认(self-recognition)有

5、关。  到了幼儿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时期儿童的显著特点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但从亲社会行为的利益取向这一角度来说,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是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方式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Radke-Yarroan,1981)对1~3岁儿童在家中的行为进行录像,对亲社会行为和自我中心行为在频率和性质维度上进行编码,包括行为出现的方式(自发

6、的、模仿的、游戏中的)和行为的目的(如同情、引起注意、避免惩罚、顺从等),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母亲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幼儿进行移情,发现短期效果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行为与婴儿期相比,更多地受移情作用的刺激。这也表明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认知有一定的联系。  学龄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进入学校后,儿童社会生活的环境发生了重要改变。社会认知学派强调认知发展对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但对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也相当敏感,特别是同伴交

7、往在时间和数量上增加,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实际上,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发展并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行为一致性程度逐渐增加,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更趋于一致。  (2)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来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

8、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随着奖励取向的动机降低的同时,他人取向动机逐渐增多。当然,自我报告可能不完全符合实际行为,但至少反映出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存在着年龄差异,学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越来越符合社会环境的利益取向和行为规范,与幼儿期有质的差别。  成人期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稳定,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也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社会认知技能,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Harris,19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