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

ID:9711226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5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_第1页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_第2页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_第3页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_第4页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解读白寿彝论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  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关系史、宗教史、中国交通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作出重大建树。他在改革开放新的条件下锐意创新,关注史学遗产问题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提出,并作了深入阐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史学研究的领域。1961年3月问,白寿彝先生撰写了《谈史学遗产》一文,后收入《学步集》于次年面世①。此文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关于史学遗产的问题,在史学界产生

2、了广泛的影响。1964年,白先生发表《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一文②,进一步阐释史学遗产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白先生连续发表谈史学遗产方面的系列文章,更加系统地、全面地论述关于史学遗产的诸多问题和研究方法。③白寿彝先生关于史学遗产问题的观点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近30多年来,一些学者撰文阐释对白先生关于史学遗产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提出了许多有启发的见解。④  其中,关于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③1981年,自寿彝先生在《史学史研究》第1.2.3.4期上连续发表《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谈

3、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谈史书的编撰谈史学遗方法,是构成白寿彝先生史学遗产论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对此谈儿点认识。白寿彝先生根据白己对史学遗产的认识,总结出的研究史学遗产的路径和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儿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史学遗产。白寿彝先生指出,史学遗产无论在思想内容、表述形式,还是其他方面都具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辩证地对待史学遗产,需要从继承精华和利用糟粕两个方面着眼,因此,批判地继承史学遗产的前提是分清精华与糟粕并正确对待它们①。白先生在《谈史学遗产》和《中国史学史研究

4、任务的商榷》两篇文章中,先后强调了中国史学遗产中精华和糟粕的区别与联系。白先生指出,在思想内容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拥护封建专制主义是史学遗产中精华和糟粕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主要包括人定胜天说跟命定说问的斗争、时势创造历史说跟英雄创造历史说的斗争、历史进化说跟是古非今和历史循环说的斗争儿个方面。  在表现形式上,精华和糟粕的区别则表现为客观的求实态度跟主观主义的褒贬的作法问的斗争,也就是直书和曲笔、官学和私学之问的斗争,这主要是说历史编纂学。②此外,精华和糟粕往往还会同时存在,司马迁反对封

5、建专制主义,是精华的一面,但他相信循环说,便是糟粕的一面。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司马迁思想中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所以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学家。③  正确地对待史学遗产,需要做到在遗产的继承上丢掉糟粕,但同时又不排斥对糟粕的利用,这就要谈到对糟粕的利用问题了。白先生认为精华与糟粕之问并非是绝对的对立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白先生指出:遗产中有的是一目了然的,指出来就行了;有的是鱼目混珠,就要多加分析。④对于糟粕的具体分析,白先生引用章学诚的话说:古之糟粕可以为今之

6、精华,非贵糟粕而直以为精华也;因糟粕之存而可以想见精华之所出也。⑤这指明了通过与糟粕的对比,可以更凸显出精华的魅力。而对于糟粕,白先生指出,要善于利用它们,做到化腐朽为神奇。⑥这充分反映出,白寿彝先生关于史学遗产研究的方法论,是在辩证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的,这也是白先生关于研究史学遗产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认真总结和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白寿彝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史学优良传统方面的观点,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白先生对于史学遗产问题的关注点,主要侧重于如何通

7、过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加强史学遗产的研究,进而促进中国史学的发展。⑦白先生非常重视讨论中国史学白古及今的优良传统,他认为,我国史学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优良传统。⑧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些方面:  1,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责任感,就是这种优良的传统之一。白先生指出,司马迁写《史记》揭露西汉白建立以后的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幕;东晋孙盛著《晋阳秋》,以当时人写当时的史,敢于直书时事;唐代史官褚遂良、郑朗拒绝皇帝取阅起居注等例,强调优秀的史家为写史的忠实而进行斗争这一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8、⑨  2、史学名著的出现离不开史家长期的坚持和努力。白先生指出:司马迁写《史记》实际上是司马迁一生事业的结晶;班固写《汉书》是继承父业,班固死后,又有班昭和马续接着工作;《北齐书》、《梁书》、《陈书》都由父了共著;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前后用了比十九年还要多的时问;《宋元学案》白黄宗羲开始,经过全祖望、黄征、黄直屋、土梓材、I'云壕多人校勘补证,历经了一白七十余年的时问,才最终成书。这些例证,都说明了优秀的史家的可贵精神,就在于不惜长期的辛勤,坚持了工作,甚至拿出了毕生的精力这一优良的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