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ID:9712134

大小:6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6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_第1页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_第2页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_第3页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_第4页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关键词:元祐士人矛盾心态文学创作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引言谈及元祐,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题不外乎“元祐诗”和元祐党争这两个方面。“元祐诗”作为一个诗体概念,是南宋严羽首先提出来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的最高峰,此论题为后人争论不休。元祐党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元祐党人(即“旧党”)的情绪化、意气化,而具有“分水岭”的作用。论及这两个方面,专家和学者们都要触及到元祐时期的士人心态。因为士人的心态能影响到其文学创作,而士人的心态是源于生活的,那么处于复杂

2、政治环境的元祐士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态?笔者认为用明人王夫之的一段评价宋人的论述,即可辨明。“宋人骑两头马,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多作影子语巧相弹射,然以此受祸者不少,既示人以可疑之端,则虽无所诽诮,亦可加以罗织。观苏子瞻乌台诗案,其远谪穷荒,诚自取之矣”[1]。由此可以推断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是“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且这种的矛盾心态直接影响了元祐士人的文学创作。本文从此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入手,深入探讨其成因、表现及这种矛盾心态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在这里,需要表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讲的“元祐士人”是旧党分子,因为他们才

3、是元祐时期的参政主体、文学主体和学术主体。一、元祐士人矛盾心态的成因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是“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那么这种矛盾心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出来有四点:(1)新旧党争的仇怨;(2)前人从政后果的影响;(3)宋代特殊的统治政策所致;(4)宋代文人尚党盟的风气。此四点,乃元祐士人矛盾心态的成因,详细论述如下:(一)新旧党争仇怨甚深这是此矛盾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自北宋中期以来,就本着“三冗”问题的如何解决,北宋统治阶层中就一直存在着两种意见:守制和变法,当然不排除一些持中间意见者如苏轼。王安石上台主持变法十七年

4、,是他所代表的新党占上风。新党在变法期间,曾利用台谏制造一些冤假错案,著名的如乌台诗案,来挤兑旧党分子,这难免使旧党分子心生怨愤。元丰八年,神宗病逝,哲宗继位,主张守静的高太后掌握权柄。旧党分子纷纷返朝,重新执掌朝政,对新法除一些保留外一概否定,对新党通过控制台谏一一铲除。由于这次“铲除”,不像是变法期间的“乌台诗案”时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群体,公开化,使元祐年间一时出现朝中无新党的现象,这更使新党分子感觉到倍感忿怒,报复之心更是炽烈,绍述党锢就是例证。新旧两党的这些积怨和倾轧,虽然能使暂时取得胜利的一方喜悦和“博得

5、忠直之名”,但更多促使士人担心和“畏祸及”。(二)前车之鉴士人心悸这是士人矛盾心态产生的历史原因。古代士人的参政热情是很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的出现,汉时的“布衣将相”,三国的“士庶之争”,隋唐的“科举取士”,五代十国的藩镇幕府,那便是例证。在更为提倡儒家经纶济世精神的宋代,士人更是有更高的参政热情,但在前人因参政而身遭其祸的事实前提下,宋人又不禁有了“畏祸及”的心思。秦时的“焚书坑儒”,东汉的“党锢之祸”,三国的“嵇康之死”,南朝时的“谢灵运被害”,唐末的牛李党争,前人的命运或死或贬或隐。在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的面

6、前,元祐士人不禁有了其它的心思,但无奈身陷其中,只能从文人唱和和山水景物里,去畅想自由的天地,寻找心灵的纯净,故有了“诗人酬唱,盛于元祐”[2]的说法。(三)重文抑武台谏相混这是士人矛盾心态形成的社会原因。由于唐朝以来的地方藩镇割据问题,鉴于此等情况,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抑武政策,科举取士的数量明显增多,便是例证。还有宋代娱乐业的发达和士人狎妓成风,又可以从侧面看出宋代士人的生活水平。科举取士的数量明显增多和宋代士人的生活水平之高,极大刺激了宋代知识分子的功利心。“冗官”问题的出现,可以证明当时官员数量之大。台谏是古代君

7、主监察百官和言明君主过失的制度。北宋的台谏有个特点是:台谏相混,合成一势,且享有“风闻言事”,无需查实的奏事特权。因此,台谏官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朝中势力。前面笔者所谈及到“乌台诗案”就是新党控制了台谏所造成的结果,后面所要论及到的“车盖亭诗案”也是台谏势力运行的结果,所以北宋士人在言谈和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斟酌再三,才可行之,更何况是元祐这个高度敏感期。词的言志功能,就是这样被“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的北宋士人如苏轼所开发出来。(四)讲究师承内讧不断这是士人矛盾心态形成的思想原因。宋人尚党盟,认为“夫朋党之来远矣,自尧

8、舜时有之”[3],极力宣扬“君子有党论”,且党同伐异。其实新旧党争就是一场思想之争,各个党派的政治观点的大碰撞,只是擦出了火花,变成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元祐时期,旧党就是基于这种党同伐异的心理,去否定新法,倾轧新党。旧党之间的内讧,尤其是蜀洛之争,其实就是一场思想之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苏轼的两次策题之谤和扬州题诗之谤,就是很好的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