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ID:9712727

大小:76.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5-06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_第1页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_第2页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_第3页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_第4页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只是说明,所谓“王正月”就是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即周正。所以只是说明一下事实。《谷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这就连经文中“正月”前面的“王”字都未作解释。唯独《公羊传》作了细致的解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对于这一段《公羊传》,董、何二家皆有解说;不过,他们的解说

2、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天人学说。这可以说是他们对于传文的解释,也可以说其中已经包括了他们的发展。所以,关于他们的解释,以下论及他们的思想时再说,这里直接谈我个人对于传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减少个人先见(Prejudice或Vorurteil)中不应有的主观成份,这里将尽量采用汉代人的训诂成说。首先,关于“大一统”的“大”,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按《公羊传》文例,凡言“大”什么者,都是以什么为重大的意思。如隐公七年传中两次言“大之也”,都是“以此为大事”的意思。又例如《荀子·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财货”,杨注云:“大,重也。”

3、这里的“大”作为动词既与“轻”相对举,解为“重”自然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这里传文“大一统也”,意思是说,所以书为“王正月”,是因为以“一统”为重为大的缘故。至于“一统”,看来已经非常明白而无须解说;不过,我以为如果了解一下汉人的解诂,那么就可以把其真意弄得更确切、更清楚一些。汉儒许慎作《说文解字》,其中对“统”的“解释是:“统,纪也。”段玉裁注云:“《淮南·泰族训》曰: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按此其本义也。引申为凡纲纪之称。……《公羊传》大一统也。何注:统,始也。”《说文》云:“纪,别丝也

4、。”段注云:“别丝,各本作丝别。《棫朴》正义引:纪,别丝也。又云:纪者,别理丝缕。今依以正。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故许不析言之。”这就是说,纪是一根丝的头,找到丝头,这根丝就能理好;统是许多根丝的头,把这许多根丝的头抓到一起,这一团丝也就能理出头绪来了。所以,如果就其为“头”的词义来说,“统”和“纪”可以无别;但是析而言之,只有“统”才有一的问题,而纪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所以,这个“一统”不是化多(多不复存在)为一,而是合多(多仍旧在)为一;它可作为动

5、词(相当于英文之tounite),也可作为名词(相当于英文之Unity),就此而言,词义的重心在“一”。但此“一”又非简单地合多为一,而是要从“头”、从始或从根就合多为一。只有看出这后一点意思,才确切地把握了《公羊传》的“一统”的本义。而这样的“一统”,要从西文里找出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词,看来就很困难了。(按西文中的“一统”,如Unity,dieEinheit等等,其词根皆源于“一”,而与“统”略无关系。)中国人的“一统”观念,自有其历史的特色,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公羊传》为什么把“王正月”和“大一统”联系在一起呢?因

6、为,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法实际并不一致;例如《左传》记晋国事,常用夏历(以现在农历的正月为岁首,故今农历亦称夏历),说明晋在当时采用夏历,与周历(以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为岁首)不同。当时有夏、商(以今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三正说,可见所用非皆周历。可是,诸侯既以周为天子,自然在理论上该用周历。《春秋》原本为鲁史,鲁用周历,故《春秋》也用周正,称“王正月”。《公羊传》据此发挥《春秋》大义,以为书“王正月”就是奉周王之“统”或“正朔”;各国都奉周之统,于是“统”就为“一”。所以,书“王正月”就是要强调“一统”的重要

7、性。《公羊传》从“王正月”这一尚无具体历史内容的记时方法上就看出了《春秋》的大一统思想。当然,这一思想在其论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也是必然有所表现的。兹举例论述如下:例如,在《公羊传》所论及的春秋时期,周王朝已经日趋衰落,诸侯势力日增;因而诸侯各行其是,天子已经无力过问。这正是不一统的现象。《公羊传》既然要“大一统”,它就不能不对诸侯独断专行的现象加以批评。桓公元年《春秋》记:“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公羊传》(以下引此传解经文皆简作《传》)云:“其言以璧假之何?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

8、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许也。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按这里对经文的事实说明与《左传》有所出入,但在一个基本点上是无可怀疑的,即鲁国把由周天子授予并在朝周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