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民生”观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

ID:9782521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9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_第1页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_第2页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_第3页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_第4页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曾国藩的“民生”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曾国藩的“民生”观  摘要:就近代湘籍政治家而言,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可谓体系宽阔、内容深刻,并且在他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在政治生涯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生”观,并付诸政治实践,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民生”观,我们在科学批判的同时,又要做到合理借鉴。  关键词:曾国藩;民生观;评价    曾国藩推尊儒家学说,深受孔孟程朱之学影响,生前被人称赞为“讲求儒先之书,剖析义理,宗旨极为纯正”[1]。对于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的“仁”和“礼”,曾国藩说道:“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

2、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2]。这里所提到的“内仁外礼”,换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儒家“德政”、“民本”思想的立论基础和具体表现。曾国藩极力宣扬“仁”的说教,始终强调“教之爱民,爱民必先保护闾阎,仁也”[3],即是在爱民的基础上要以保护普通百姓为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仁民爱物”思想是曾国藩对儒家民本政治思想的一种传承与扬播。  咸丰元年(1851)年底,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为分内之事的曾国藩上奏《备陈民间疾苦疏》,四谏咸丰帝。奏疏的开篇即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4]。他陈述民间疾苦,

3、主要列举了“三难”:一是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二是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三是冤狱太多,民气难伸。这三个问题涉及到赋税、治安和司法,如果处理不善,百姓“真有日不聊生之势”。所谓“国以民为本”,如果百姓的颠连困苦,一丝一毫都没能上达的话,都是属臣的咎失。曾国藩因此进一步指出,改革这三个方面的弊政是当前之急务。解决银价太昂的问题,他在随后的《平银价疏》中提出“部定时价,每年一换”、“京外兵饷,皆宜放钱”、“部库入项,亦可收钱”、“地丁正项,分县收钱”、“外省用项,分别放钱”和“量减铜运,以昂钱价”等变通平价的方法,希望“以挽积重之势”,解除“民生切害之痛”。可以说

4、,无论是为政还是治军,曾国藩尽可能地以“民生”为怀,把“爱民”思想付诸实践并逐步延伸和扩展。  一、“禁骚扰以安民”  作为湘军的统领,为了提高其战斗力与凝聚力,曾国藩非常重视“爱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曾国藩积极宣扬官兵亲如一家,“爱兵如子”。他在训令部属的批札中说过:我们带兵,要如父兄带子弟一般,千万不可使他们“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而要使他们“个个学好,人人成材”,这样的话,“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妻子亦感恩矣”[5]。在他写的一系列表彰阵亡将士的“昭忠祠记”,如《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金陵军营官绅昭忠祠记》、《金陵湘军陆师

5、昭忠祠记》以及为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等所写的碑文中,均饱含着对湘军将士的一腔挚爱与殷切之情。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极力提倡“不扰民为本”。他认为:“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6],只有将“爱民”作为第一要义,才能称为“仁义之师”。这里的“爱民”主要是指“不扰民”,也即是他的“八本”格言所说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为此,他专门制定了《禁扰民之规》,里面说道:“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除莠去草是“爱苗”,打蛇杀虎是“爱人”,募兵剿贼是“爱百姓”,所以“兵法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爱民”[7]。不仅如此,他还特意

6、为湘军撰写一首《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8]。如果将《爱民歌》“熟读细解而深体其意,则纪律益严,声名益好”[9]。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在《劝诫营官四条》中又写道:因为贼匪“淫掳焚杀,扰民害民”而官兵“救民安民”,所以“恶乎贼匪”而“贵乎官兵”,“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无殊矣”,因此他强调“带兵之道,以禁止骚扰为第一义”[10]、“禁骚扰以安民”。不

7、可否认的是,湘军在实际中也确有扰民之举。但是湘军基本上赏罚分明,宽严互济,“军士所过,有取民间一草一木不给钱者,即行正法”[11],所以这些营规戒律在一定程度上对严肃军纪、赢取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曾国藩后来自叙道:自咸丰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12]。其弟子李元度也说:曾国藩“坚忍肫挚,壹意以爱民戢士为本,遂能得人死力”[13],这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同治三年(1864)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面对灾情遍野、民生凋敝的局面,曾国藩对社情民生的关切之情更为急迫。他想方设法采取积极措施,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救灾恤患

8、,减租召垦,努力恢复固有的生产力;整饬盐务,疏通商运,甚至连秦淮河的画舫都繁荣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