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ID:9782989

大小:7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9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_第1页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_第2页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_第3页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_第4页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社会大变动、大转折的时代往往是学术争鸣的时代,郭沫若一生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 动,实现民族独立和向近代化、现代化转换的时期,中西、新旧各种文化碰撞激荡、交 融互动,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诸子百家峰起之时。作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和坚定革命战士 的郭沫若,在长达四分之三世纪里活跃在这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嬗变的潮头,发起、倡导 和参与了大小数百次的学术论战和学术争鸣。他在频繁的论争中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真理 ,不断地求异、创新,他对文化学术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碰撞激荡的过程中千回百转而 汪洋瓷肆地发展起

2、来的。  郭沫若对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繁荣、启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对春秋 战国的学术争鸣尤有独到的体悟。早在五四运动之后不久,他就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 “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 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可惜自 秦统一中国后,文化潮流便被中断了。”接着,他满腔热忱地预言:“以前是历史左右 人的时代,以后是人创造历史的时代

3、。我们中国人又临到新的时代了!我们应该有计划 地来创造历史。”[1](P13)正是基于这种对历史发展、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使郭 沫若像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一样,从不畏惧学术论战和争鸣,而是始终主动积极地发 起和参与学术论争,以推动历史潮流、文化潮流向前发展。  说到郭沫若对学术争鸣的态度,他在1924年《整理国故的评价》中有两点见解值得注 意;一是他针对当时有关国学问题的讨论,既反对“笼统地宣传国学”的倾向,又批评 “笼统地排斥国学”的弊端,指出当时所谓的整理国故,充其量是一种旧价值的重新估 评,并

4、不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它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的进展上,所效的贡献殊属微末。 郭沫若强调,学术应重在“新生价值的创造”,而不是“既成价值的评估”。二是他认 为研究国学可让一部分人去做,但不能勉强人一例照办,由此讲到了一种多元文化观, 指出:“人生的行路本自多殊,不必强天下人于一途”,“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于不 同之中正可以见出大同。不必兢兢焉强人以同,亦不必兢兢焉斥人以异。”[2]在今天 看来,郭老这里的两点重要见解,恰体现了两种精神:其一是文化学术贵在创新的精神 ,这是学术争鸣的目的,是学术发展的生命灵魂和

5、结穴点。文化传承落脚于创新,充分 占有材料,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考证,目的是打造文化精品,创造新的价值。其二是多 元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发展的 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多元文化和而不同,不同中见出大 同,这是学术争鸣应持的态度和应有的氛围。这两种精神,纵贯郭老的学术生涯,正好 形成他一生为开启新时代、创造新文化而参与和倡导学术争鸣、学术论战的相互联系的 双重视角,透露出他对待学术争鸣与学术论战的立场态度、心态变迁和思维定势选择的 重要信

6、息。这两种精神在郭老1949年建国前的历次学术论争中,是一以贯之,有目共睹 的。在郭老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中,有一些复杂的情况需要辨析,学者的看法也不大一 致。总的说来,这两种视角常常作为郭老从事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的母题,促成他学术 创新精神的重光和再现;但也有同这两种视角逆向的时候,特别是在第二种精神的贯彻 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影响到他对学术论战、学术争鸣的不同态度,而这又同时代 条件和政策环境有关。因此,本文着重就1949年以后郭老所倡导和参与的学术争鸣加以 爬梳和分析。  一、后三十年郭沫若学术

7、争鸣历程寻迹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成为国家领导人,担负了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 际交往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他仍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术活动,倡导学术争鸣,发 起学术论争。在他广泛涉猎的文史领域中,重大学术活动和学术事件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并且常常居于显著位置。大体说来,这三十年郭老倡导和参与的学术争鸣可划分为三 段:  第一段是1949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郭老的学术争鸣有三类情况:  一是郭老作为中国唯物史观派史学的首倡者继续进行古代史的探索,主要是完善他在 三、四十年代已经建立的奴隶社

8、会学术体系,围绕奴隶社会与古代史分期问题与不同见 解的学者开展争鸣。在这里,郭老是以学者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参加学术讨论的。他曾 为郭宝钧披露发现殷代大量活人殉葬的地下材料,提供了殷商为奴隶社会的新证据而欣 喜,又因郭宝钧对材料的释读有变而不悦;他曾针对“西周封建社会论”和“两汉奴隶 社会论”的学术主张开展“两面论战”,据理力争。关于西周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 会的问题上,郭沫若与范文澜的意见针锋相对,但都当作学术范围内的自由讨论,气氛 融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