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

ID:9783552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9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_第1页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_第2页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_第3页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_第4页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魏尔伦对卞之琳持歌风格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魏尔伦 象征主义 古典诗词  论文摘要:卞之琳诗歌风格的形成受中西诗歌多种风格和元素的影响。法国象征主义派就是其中一个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派代表魏尔伦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通过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精确的把握和了解卞之琳的诗歌,对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新诗如何学习借鉴西方,又不失自已的风格特色也不无稗益。  中国的新诗一开始就受到西方诗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方象征主义诗潮于20年代传人中国,以李金发、穆木天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诗歌运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可谓盛极一时。三十、四十年代成长的一批诗人如

2、艾青、戴望舒等人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卞之琳也不例外。卞之琳诗歌具有明显得西方现代现代品格,比如他诗歌中常用的戏剧化手法、对照手法、具有复调风格的对话模式、对事物间相对关系的思考以及借事、借物冷抒情的气质,同时又继承了中国诗歌长于抒情的传统,有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笔法。正是他诗歌具有得这种特点,所以他被誉为“化欧、化古”“中西合璧”的诗人。法国象征派诗人中除了波德莱尔对卞之琳的影响外,魏尔伦是另一位在卞之琳执起诗笔之初就给予其影响和启发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卞之琳说叹长途》这一首写北平效区的诗,是有意按照魏尔伦一首无题诗的整首各节的安排。”据张曼仪考证,这首无题诗就是魏尔

3、伦《遗忘之歌》的第八首。许多评论者也述及魏尔伦对卞之琳的影响,可参见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等著作,本文不再赘述。笔者在此想补充一点:卞之琳曾在1932年译尼柯孙《魏尔伦与象征主义》一文,并在译文前加了一段按语“其实尼柯孙这篇文章里的论调,搬到中国来,应当是并不新鲜,亲切与暗示,还不是旧诗词的长处吗?可是这种长处大概快要—或早已—被当代一般新诗人忘掉了”。所谓的“暗示”就是尼柯孙所说的魏尔伦“两种处理景物的手法”;所谓的“亲切”则是针对魏尔伦惯常使用的意象而言。作为卞之琳个人诗风的恒久标志的“亲切”风格显然与魏尔伦的启示有关。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4、一、两种处理景物的手法魏尔伦诗歌的杰出之处正在于他对景物的处理。景物在魏诗中不再是情感的陪衬、戏剧事件的背景,而是“最敏锐、最美妙的表现感觉的空间”。这种做法显然与中国古诗词所追求的人与物化、情与景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兴象超逸的境界是一致的。卞之琳曾在1932年译尼柯孙《魏尔伦与象征主义》一文,他也见出了魏尔伦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之处,可以说,魏尔伦是与中国古典诗词共同结合着对卞之琳发生影响的。在《魏尔伦与象征主义》一文里,尼柯孙认为魏尔伦处理景物有两种方式:一是善于抓住稍纵即逝即景而生的感触,二是以景物来唱和心情。而这两种处理景物的方式颇类似于中国古诗词中的“比”“兴”

5、手法。关于“比”“兴”的界定中国文论界莫衷一是。按照叶朗先生的说法,兴是物在心先,心因物所触所感而生情,在观物之前心中并无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观物之时因物激发,突然产生了某种感情,这是“兴”。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开始时并没有悠然自适之情,而是在采菊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南山,因南山的触动自胸怀中涌出,佳句也随之自然而然涌自肺腑。这不正是尼柯孙所说的“稍纵即逝即景而生的感触”吗?“比”则与“兴”相对,是心在物先,心已有情,而索物托情。在观物之前,诗人已有了某种特定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去观物以寻求合适的景物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使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比”。如李

6、清照的《声声慢》,诗人在观物之前已有了一片凄凄惨惨的心情,因此,所观之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染上一片哀凄之情。这不正是尼柯孙所说的“以景物来唱和心情”吗?魏尔伦的诗歌随手掂来都可见出这种情景交融的特色,试看以下诗句:微弱的晨曦将夕阳那样恢恢的忧戚洒向了四乡—(魏尔伦《夕阳》)诗人以忧戚之眼观物,只见夕阳、晨曦也染上了忧戚之情,因而才会将“饭惬的忧戚洒向四乡”,这是典型的索物托情,是尼柯孙所说的以景物唱和心情;《希望像牲口圈的麦草在闪耀》亦是如此。光从诗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先是心中有了希望,然后再把希望比喻为麦草,再寓情于景,借景物把心中的希望表

7、达出来;再看《我不知道为什么》,诗人一开篇就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愁苦的思想/扇动不安而狂热的翅膀在海上飞翔。”直抒胸臆,点明满腔愁苦,接着索物托情,把愁苦外化为海鸥:像忧郁中翱翔的海鸥,我的思想紧随着浪潮,在各种风向之中飘摇,海浪倾斜,它也斜里兜,在忧郁中翱翔的海鸥。沉醉于灿烂阳光,也沉醉于自由中,本能引导它穿越这片无边的苍弯,夏天的和煦微风在光闪闪的海浪轻轻地载着它,半醒半睡之中暖洋洋。这里诗人的忧郁并非为海欧所激发,而是先有忧郁愁苦,然后借对海欧的描绘含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