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

ID:9787716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9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_第1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_第2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_第3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_第4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  摘要:朗读是一种需要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无疑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的起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培养;语感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100-02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然而,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小学语文课朗读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朗读教学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朗读应有的作用,有的虽然有

2、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教学的正确方法,以致效果不佳。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1.1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义。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前,应认真备"朗读",这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语义。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推敲

3、课文中字、词、句、篇的含义、情调和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山村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产生了感情的共鸣,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体味。  1.2明确朗读的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情与理。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的是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排斥语文的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需要高亢激昂,有时需要低吟慢咏,要有节奏、有起伏。但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朗读环节上,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读,甚至是"车轮大

4、战"等,真是你方读罢我登场,但这种热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索:朗读环节看似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在这种表象后面究竟掩盖了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说到底这种朗读的实质是缺乏朗读的目的性,纯粹是为读而读。学生在朗读以前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朗读以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读得心不在焉,没有真正地用心读、用情读,就像"和尚念经",不断重复地做着"机械运动"。我们认为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

5、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解决字词;再读时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有目标、有方向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朗读水平,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

6、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地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让学生在朗读时有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我们不要把朗读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朗读必须讲究有效性,这是基础。教师不能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目标要求、无实际效果的所谓的朗读,朗读课应该上得真实、扎实、有效。  2.创设体验情境,读出真实感情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写道:"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

7、节而得之字句。"又进一步写道:"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只有读准了字句,才能掌握音节;只有熟练朗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掌产生共鸣,并内化形成自己的情感意志。也就是说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然后再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正如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所要求学生试着做到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尤其农村的小学生生活面窄,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包含在文字中的生活场景,也很难理

8、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我们就要领着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几遍以后,我就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认真想一想,仔细揣摩一下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从课文中获得的不同的真切感受。  任何一篇文章,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稍显含蓄的感情,只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其中味"。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场景或画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