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

ID:9891219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4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_第1页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_第2页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_第3页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_第4页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作者:孙元涛    文章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07(3)    点击数:274    更新时间:2007-4-25             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当教师终于克服心理上的担忧,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尝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之后,一个新的问题会紧接着浮现出来:开放以后怎么办?课堂的多向、多元、多样化延伸常常会让老师感觉到无所适从。这个问题的浮现,表征着教师的教学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教师而言,核心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处理“放

2、”与“收”的关系。开放是生成“新质”的前提。但是,新质并不会在开放中自动生成,这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在开放中聚拢、转化与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放”与“收”的和谐统一。一课堂教学中的“放”,意在打破教师的过度控制,改变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师“牵着走”的封闭格局,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是解放学生心智、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放”决不意味着一种无目的、无节制、无方向的“彻底解放”。恰恰相反,课堂的“放”是为了凝成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生态,从而真正促成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和智慧共享。可见,“放”需要有向、有度、

3、有序。1.有向。这里的“向”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导向。在很多教师看来,今天的教学更应该鼓励“多元”而不是“引导”,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多元”固然体现着对差异的宽容与理解,但是“多元”并不是不要引导的“怎么都行”。作为教师而言,更不能因为“多元化”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同时,课堂开放的“有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堂教学枝蔓芜杂,离题太远。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注重了“放”却丢失了方向,使教学过程思维流向改道,偏离了教学目标。师:同学们读了这则寓言故事,觉得这个吹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我觉得这个人很聪

4、明,懂得扬长避短。师:是吗?你的理解很独特,你能不能具体说说?生(甲):他不会吹竽,但是他知道国王不会检查他自己,所以就滥竽充数,混在队伍里,我觉得他很聪明。师:你说的有道理。(教师的这一鼓励使学生们受到了暗示)生(乙):我觉得这个人很清醒,知道什么时候该留,什么时候该走。师:哦?你说的也很有道理。生(丙):……表面看来,教师显示了足够的教学民主,但由于教师对寓言的主旨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没有及时控制学生思维的漫溢,导致课堂教学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貌似热闹,实则无益。这种无方向、无引导的“放”,既不利于理解课文主旨,亦无法进行恰当的价值启

5、蒙和引导。课堂氛围虽然热闹,却也只是“南辕北辙”。2.有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具有了“开放”倾向。但是,倘若对于“开放”的节度缺乏清晰的意识,就有可能在追求课堂的热闹中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旨,导致目标游离,价值涣散。这是与真正的“开放课堂”背道而驰的。课堂开放的重要表征是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处于积极化状态中。这需要教师善于设“问”,以“问”导思,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进入解题过程。但是,问题的设计、组织与呈现需要有节度、有限制,谨防由原来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提炼出“大问题”,切忌在“小问题

6、”上兜圈子、绕弯子。这是因为“小问题”往往比较细碎且相对简单,如果教师不断地用“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停“齐答”,师生一起“小步子慢慢走”的现象。这样的所谓“开放”其实质依然是封闭,只不过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式”的封闭转化成了“问答式”封闭而已。“大问题”也就是“结构性问题”,它是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线和纲领。抓住了“大问题”,也就是抓住了课堂的灵魂和主旋律。例如,一位八年级语文教师在执教《为我唱首歌》这篇课文时,结合学生的预习状态,提出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通过预习,同学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

7、那么,它究竟特殊在哪儿呢?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交流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回答。有的说,音乐会的听众是一个行将失去听力的小女孩;有的说,音乐会的演员是7个身患绝症、面临死亡的孩子;有的说,音乐会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这些丰富的信息背后,课文的主旨其实已跃然欲出。因此,将课堂之开放定位为“大问题”、“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过于细碎的课堂问答,改变教师习惯采用的“填空式问答”,使课堂之“开放”保持在适当的边界和限度内。这不仅有利于课堂的有序推进,而且由于“大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更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教学

8、真正成为师生双向参与、合作对话、交互生成的过程。3.有序。“有序”强调的是问题呈现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在课堂上,问题不能以孤立、凌乱的方式随意“下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程中应当注意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