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

ID:9926518

大小:7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5-15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_第1页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_第2页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_第3页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_第4页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八章站在巨人的肩上     1.哲学回顾     新知:先生,终于与你畅所欲言,将古今中外的主要哲学、心理学思想通览了一遍,我时时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呀。你这本书堪称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必将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风:听了你的话,我的心中犹如吃了蜜糖一样甜。倘若在年轻时,我一定马上就飘起来而不知东西南北了。不过,现在的我虽然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心中仍感到惬意与受用,但自知之明却还是有的。我在想,本书中对各类经典思想的全景式的总结评述,即使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掀起一点儿小小的涟漪甚至是波澜还是

2、可能的。新知:先生真是虚怀若谷呀,你作为一个杰出思想者的贡献自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我希望先生能够将以前所讲的内容再提纲挈领地回顾与总结一番,以深化读者的认识,你意下如何?清风:正合我意,我们姑且抛开各家学说认识论方面的内容,将各家学说看作是关于解决人生烦恼从而获得快乐的学说,也可看作是关于追求人性解放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由的学说。新知:是呀,一个快乐的人呀一定是自由的,而一个自由的人,他不一定是快乐的。清风:你这是一般层面上的理解。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一定也是快乐的,此二者若有分离,则其若有自由也非真正的自由,若有快乐也非真正的快乐。至于

3、当今社会,常人虽有自由,但可能并不感到快乐,或者说感到真正舒心的日子其实并不多,而各式烦恼,关于钱的,性的,老婆孩子的,褒贬升降之类的,倒是一个接着一个,他们其实在精神上并未得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啊。新知:妙哉,妙哉,先生 毕竟是 先生,处处看问题高过弟子一头。怪不得先生你常说吃的盐也比我吃的饭多,过的桥也比我走的路还多。但是在一般人看来,如果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财富,足够的地位,并且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享用这一切的话,那么这个人应该是非常自由与快乐的,他也就不会出现穷人经常面临的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处处捉襟见肘的窘况发生。清风:但是这

4、样的自由在东方哲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自由呀,因为他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的驱使,并且他也不会得到真正真实而持久的快乐。在东方哲学看来,常人的烦恼源于无休止的欲望,而这无休止的欲望则是源于常人都执着于世界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比如功名利禄、美女香车等其实都是变幻无常的。对于这些变幻无常的东西产生执着,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特别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满足,更何况还可能在追求过程中时时处处受挫,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也”,那就更是苦恼不堪了。新知:所以,出世之哲学,道家与佛家也,告诉人们通过修炼,化掉后天的本性去找回先

5、天的原性来,那才是真正的自我。这种理想状态的人,道家称作真人(或仙人),从佛家来讲,那叫成佛。而人人皆具佛性,修炼的目的就是要明心见性,届时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你就会发现,幸福原来不需要在外界去寻求,而是在自己心中,自身原本就是一切圆融具足的呀。从道家而言,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的社会也许不能称作真正的社会,这样古朴的原始状态从大环境上为人们顺利找到原性提供了保证,因为越原始的东西,越具有全能性与生命性,所谓返朴归真也。在过去的 章节中 先生是不厌其烦地用了宇宙全息理论,从显态潜态的角

6、度来论证出世之哲学之真谛也。清风:聪明,从佛家而言,理想的境界是一种涅槃寂静的净土,即是所谓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家称世俗界为三种,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犹如火宅”,这常人轮回于三界之中,充满烦恼,永不得解脱。新知:可五行属于道家“血统”呢,指的是构成万物的金木水火土等五大基本元素也。清风:难道为师还要你来教吗?佛家要脱俗需“跳出三界外”,而道家要脱俗则需“不在五行中”,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也。道家的发展历史也是修炼技术的发展史,从古代的内丹术为代表的静功,到晚些时候出现的太极拳、八段锦及其它各式动功等等,其宗旨

7、为由后天返先天,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一般,如此则能长生久视,延年益寿也。也许在佛家看来道家过分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了,但是似乎对修炼者而言似乎还是道家更好下手操作,并且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也是十分显著且有据可查的。佛家相对而言其具体修炼方法显得简略,而更多地是在心性层次上进行说教,以使人增慧开悟上下功夫。佛说四圣谛,三法印以及缘起因果等理论,无一不是欲使人不为尘世之过眼云烟所迷惑,为人之欲望而烦恼,而力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新知: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再为先生补充一二。最近我读了一些讲述佛家的渊源与流变的书,对于整个印度文化的固有

8、特点有所领悟。诚然,在本书开篇不久,先生就曾经讲过这一特点,虽然同为东方文化,都是重视直感统合思维,但与中国相比,整个古印度则处处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思辩气氛,并且这些思辩并不带功利主义色彩。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整个东方文化并未产生如同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