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

ID:9953705

大小:3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16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_第1页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_第2页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_第3页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_第4页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牌楼、郑板桥故居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兴化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专栏兴化地名长系列故事——《郑板桥故居》在兴化东门板桥步行街的西侧,坐落着一座坐北朝南,朴实清幽的清代小院,这就是以诗书画三绝于世的郑板桥先生的故居。郑板桥故居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板桥先生的祖先原为苏州人氏。明洪武二年,因战争原因,郑氏家族举家搬迁,来到兴化,从此便在兴化北门北汪头一带繁衍生息。郑板桥他的祖先叫郑从一,郑从二,弟兄两个,就从苏州阊门,在苏州古城的西南地区,他们的祖先跟移民大潮一道,从苏州阊门的水路一到迁移到兴化。到兴化到哪呢?就是我现在所在的北门城内的这段城墙,这个城墙再向南一点叫做北水关,由北水关继

2、续向南,有一个高出水面的土地。它就在上官河的西侧,北水关桥的南土,这么一个高岸,郑板桥的祖先郑从一,郑从二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居住下来以后,从明朝洪武年间一直到明朝的中晚期,这个时候郑氏家族的子孙繁衍了,就住在铁匠巷。居住在兴化北汪头的郑氏家族,由于人丁兴旺,族人纷纷外迁,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城北北汪头故地。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带领着全家人来到兴化东城外定居,建成茅舍数间,就是今天郑板桥故居所在的位置。到了乾隆年间,板桥先生中进士,到山东任知县,期间他将故居茅屋改建成三间正屋以及厢房、书斋、厨房构成的瓦屋院落,后人称之为“郑家大堂屋”。郑板桥故居,过去我们叫他郑家大堂屋。本

3、来在郑板桥年轻的时候,这里只是两间草屋,郑板桥隔着草屋的窗子看到外面竹子的影子,他就模仿来画画。后来郑板桥做官以后,这边的房子就重砌了。朝南有四间,朝东有两间。门呢也是朝东的,里面有一个门头,有一块匾,叫进士第。每一年的清明郑氏的子孙都要到郑家大堂屋来集中,集中以后坐船,就到乡下去去上坟扫墓。郑板桥故居环境十分古朴优美,门楼前翠竹成排,沿墙而生。门楼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匾额——“郑板桥故居”。故居粉墙黛瓦,庭院清幽,兰竹萧疏,朴实无华,保持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面积虽不大,却能聊避喧嚣。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进入门堂,首先看到的是刘海粟

4、所题“郑燮故居”四个大字。经照壁折西,即入环境清幽的天井小院。前面三间陈列着有关字画,后三间为郑板桥起居之处。院子并没怎么经过人为的精心布置,只有一些零星的花草、盆景点缀其中。庭院东侧为小书斋,是板桥当年读书作画处,陈设古朴典雅。“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竹不多,也不密,但很清秀、挺拔,宛如板桥画竹的寥寥数笔。在板桥先生笔下,竹子成为一种品格的象征。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先生崇高精神的写照。遥想当年,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来到三开间的中堂,迎面是板桥先生塑像。

5、板桥手持画稿,两眼望着前方,似乎正顿悟“难得糊涂”的人生哲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方是板桥先生对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他的诗以现实主义为题材,他的画,他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自成一体。他的画以兰、竹、石为主要题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郑板桥出生于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长期的社会底层生活,与劳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为官期间,他认为天下劳动人民为第一等人。他的作品中充分反应了

6、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我国近代美学奠基人徐悲鸿大师对郑板桥有过这样的评价,板桥先生为近三百年来最卓著的人物之一。“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大师的这段评价不但对板桥的书画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还对板桥的民本思想给予了肯定,对社会影响深远。板桥一生为官清正,以至他晚年回到兴化后竟无安身之所。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于心不忍,自己的私人花园——拥绿园借给他居住,园内亭、轩、榭、廊、假山、小桥一应具全,环境清幽,乾隆三十年,板桥先生病逝于此。兴化郑板桥故居久

7、为世人瞩目,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故居已被修葺一新,东侧修建了以板桥命名的步行街,“板桥”已经成为渐渐成为一个地方符号,印刻在兴化人民的心中。兴化地名故事——《辐辏巷》辐辏巷位于兴化“金东门”明清古街区内。“金东门”古名“通泰”,清代以后依俗名改称为“东城外大街”。东城外大街西起东城门口,东至龙舌津大码头,长约里余,在这条街上向北、向南放射出若干悠长的古巷。自西往东,往北有发财巷、二铺巷、土地庙巷、状元牌坊巷、家舒东巷和磨子桥巷。这6条古巷称为“六经”,亦称“六纵”。又被东城外大街、珠蕊巷、东门外后街和米行四条街道交叉横切,形成无数个“田”字形方块,相互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