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

ID:9985147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9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_第1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_第2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_第3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_第4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含解脱道次第 50 空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阿含解脱道次第50空海所以当它这样绕回一圈到这里的时候,你还是一样以为是直线,这就是奥妙!你是直线前进,但是因为空间弯曲,你也一样都跟著弯曲,你也以为都是直线,我们把它穿过去,那个无限就是可以穿越。因为后来爱因斯坦也迷惑住,怎么会这样呢?他也搞不懂啊!所以,事实上包括黑洞这些,爱因斯坦他是推论出来的,他不是证明出来的,厉害就是在这里,事实上他最擅长的就是物理、化学方面,还有数学方面,他去推论、推论到很多奇妙的结果出来,所以到后来他也是很惊讶有这些结果出来,但是他没办法去求证,于是后来的科学家慢慢再去求证,现在你

2、把宇宙这些当作一门学问,在探讨、在求真,你未必会臣服,如果一个科学家,他是以站在我是、我能,认为我懂得比别人多,我很厉害、我IQ180,我各方面都比别人强,我要挑战那个无限,我要挑战那个世界边,我要跟上帝挑战……,你是带著我慢在求、在知、在证,你们很难臣服的,到最后不是增加很多的知识,不然有可能到最后你是会发疯,因为你不臣服,然后又发现很多这些不是你所能够想像的。事实上,佛陀对这些也都有去求知求证,发现到后来就是无边无际,而且佛陀发现到这些的奥妙,他不希望大家成为天文学家,只是一直在探讨、探讨,但是没有落实回来

3、,看我们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你一直要向外去求,一直向外去追,爱因斯坦就告诉你:推论到后来,净土、终点,就是在现在。所以,我们真的可以结合这些,然后再印证佛教里面所讲的很多甚深义。一个阿罗汉没有自我的抓取、自我的冲动,本身没有任何的主宰欲,有关阿罗汉的世界描述方面,希望大家从证初果、二果……这样上来,你要“先知法住智”,要彻底体证“无常法印”,这一次禅修至少要体证到。事实上,所谓“归零”就是放下一切的压力,比如这个杯子里面的水,我现在跟你讲罗汉果的味道很不错,甘甘甜甜的,但是我有喝到,知道它确实的味道,但是对你

4、来讲,如果你还没有喝到,纵使我再怎么对你来讲,都只是头脑里面把过去的一些知见,然后做一个联想、做一个体会。  所以,不管再怎么样说,你都还不是真正亲自喝到,对你来讲都只是头脑里面的一个知见,叫做还没有亲证。当你真正喝到之后,就“言语道断”,不必说什么啊!你真正喝到,叫做亲证。当你真正体证到“无常法印”,叫做体证。本来心很散乱,生灭是我们看到现象界的产生之后,再标示一个标签上去,但是本来可以不要的,本来是可以不用的,就好像说没有一些玩具让你玩,你的心静不下来,又会有很多妄念,被很多妄念拉走,因此提供一些玩具让你玩

5、,但是此玩具已经导向你去体悟法,这是一个安全玩具,一个开发智慧的玩具,可以让你玩,又可以让你慢慢开智慧,透过这些让你的心越来越宁静、越纯净了,慢慢的越单纯,后来就体会一个灭。当你越能够稳定下来,再来你连这些都不要,因为当你还在那里灭、灭、灭的时候,都还是在火车后面跑,所谓“即知即灭”,你看到的、你体会到的、你听到的,当下它就消失了,你现在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它都马上成为过去,因缘就一直消失、消失、消失,即生即灭、即知即灭,你知道、你听到的当下,你现在听到我讲话声音的当下,你听到那个声音,它就成为过去了。  如果你

6、去回忆我刚才所讲的那一句话,则我现在当下正在所讲的,你就没有听到。唯有让前面所讲的那些话,流过、流过,才能够清清楚楚听到我现在正在发出当下的声音。对你的苦受、乐受也是一样,当下去体会它,当下的静坐是有内涵的,你是有体悟到法流,你是要体悟法流,不是“空坐”,你的心是一个明觉。  你有精进的心,但是要真的无所求,要能够归零,身心很柔软,把“自我”交出来,交给法界,把过去的知见、方法,记得!尤其在实修的时候,要尽量把过去的方法,至少在禅修这几天里面,你都要放下。如果你还抓著过去的方法,身、心没办法很柔软,没办法实际去

7、做,你就跟不上来,后面越来越深入,你就没办法去体会了。所以,大家不用怕自己没有基础,就算有基础、也全部都要打掉,要随时归零。你要真正能够随时归零,才能够见法,不管你是否老参,过去懂得多少,事实上懂得越多,归零的力道要越强,都要活在当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是老参,修行打坐基础不是很久、不是很稳……,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有正知正见、身心柔软下来,很快就可以去体悟到法,体证到“三法印”。  “正见者为清净道;正见修习多修习,断贪欲、断嗔恚、断愚痴。若婆罗门……”这里所讲的“婆罗门”,不是婆罗门教,而是“梵行

8、清净者”、修行人。如果一个修行人、清净的梵行者“贪欲永断”,能够修到贪、嗔、痴断,“一切烦恼永断,是名为无上清净”才是真正最高的清净,也就是贪、嗔、痴的断。把外面环境、房间打扫的多干净,都是次要的,我们内心的贪、嗔、痴能够清净,才是真正的“无上清净”。第20章持戒  有关闻、思、修、证方面,课程一开始就有跟大家提过,佛法不是狭隘的佛教所专有的一个法,佛法是包括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现象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