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

ID:9985205

大小:3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19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_第1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_第2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_第3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_第4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含解脱道次第 17 空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阿含解脱道次第17空海以前当我在读佛学院研究所的时候,也照上面所写去推算,至少至少三十亿年,你从现在开始修。所以,后来有很多的那些说法,实在是不正确,佛陀最初都没有讲说解脱要三大阿僧祇劫,没这回事啦!只要你这样逐步上来,“六度波罗蜜”都只是在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端正法”,当你慢慢有因缘逐步上来,就要能够有因缘听闻到正法。在因缘尚未成熟之前,想要讲述“正法要”,你就是会认为它是小乘的、不了义、这不重要……,就是善根福德因缘还没有具足,你还要慢慢去磨啦!所以,真正的解脱就是要这样逐步上来。  当佛陀与郁伽长者讲

2、完一个次第,这样慢慢引导他上来,“犹如白素,易染为色,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坐中见四圣谛”所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他能够归零、身心柔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这时候佛陀才能够引导他去体证苦、集、灭、道。如果还在很多的知见,认为“苦、集、灭、道”不重要的,认为这是小乘的,因缘都还没成熟,还没办法讲述“正法要”,这样就随缘啦!随便你们再去继续绕。  “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就是愿意把过去的归零,然后身心柔软、如实来探讨。很快“即于坐中见四圣谛”事实上,由于佛陀以前的开示,大部分都是在禅修期间,实

3、际的修行之中,开示一些法义之后,然后又实际去做、去体会,很快就可以体证。(第三节)“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陀亦不记”如果过去事有事实、可乐,但是对众生没有利益,佛陀也不喜欢说这样的法。佛陀、阿罗汉会讲哪些法呢?过去事有实,就是“过去事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对众生“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说法的一个很重要原则,就是“过去事有实”要是事实,再来“可乐”,修行是越来越乐的,因为让你出离苦海,因此是可乐、有所利益,对大家心灵智慧方

4、面的成长、解脱自在,有实质的帮助,而且“如来尽知”要本身自己实际去体证过的,然后才宣说出来。  “未来、现在,亦复如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所以,“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一个真正实证过来的解脱者,所讲的都是真实不虚,绝对不会有欺诳众生之心。“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当佛陀大彻大悟,出来与众生讲经说法,35岁开始到他80岁圆寂涅槃,总共45年期间,也就是初、中、后,整个佛陀所讲的,都是怎么样呢?“于其中间有所言说,

5、尽皆如实,故名如来”都是根据事实而讲,不会欺诳众生的,没有欺骗之心,就是“如来”。  “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这是很重要的原则,众生通常是怎么样呢?“见不如实、知不如真”而不知道,当你有贪、嗔、痴,甲的贪、嗔、痴,与乙所呈现的贪、嗔、痴不一样,这“实相”是透过你的心镜看出来的世界,当你戴著蓝色的眼镜看这世间,这世间就通通呈现蓝色,当你戴著黄色眼镜在看,这世间就通通成为黄色。你带著什么样的心境在看这世间,在你面前所认出的实相就是这样,但是你所了解的实相与事实不相符合,你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遮

6、障。如果你有觉察到我们所知所见,与事实有相当的出入,代表你有反观觉察的能力、有认真在反观,这时候你的惭愧心才会生起来,才会虚心、才会柔软心,才会慢慢要来净化我们的贪、嗔、痴、身、口、意,这是一般众生。如来呢?他一个没有贪、嗔、痴的人,他所看出来的线就是一条直线、就是实相,实相是直的线,看出来的就是直的线,因此能够怎么样呢?如同事情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不会去扭曲它、不会去污染它,叫做“如来”,。你只要还有贪、嗔、痴,你的心镜就会凹凹凸凸;你的心镜有凹凹凸凸,你对事情的看法,就会去扭曲、污染,没办法如同事情的本

7、来面目来看待它。  当你没有贪、嗔、痴,你的心是很明、很清,是一面很客观、很如实的镜子,因此当事情呈现到你的心,你所看出来的,就能够如同事实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这叫做“如来”。“如来”就是没有贪、嗔、痴,十个结断除的人,他才能够看到实相。十个结断除,就四果阿罗汉、佛陀,这样才能够看到实相。  “如来所说如事”我所讲的事实就是如此,实相、真理就如同我所说的,因此我不会去欺诳、不会去扭曲,不会去迷惑众生,这叫做“如来”。  “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要体证到哪里,才说到哪里;体证到什么,你再说什么;你做

8、到多少,才说多少。“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等正觉”是佛陀、如来的另外一个诠释,就是你可以与事实相等的角度来看待它,“等”就是平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事实上它的真义就是你会以一种很平等、很平静、很客观、很如实的来相对待,但是凹凹凸凸就是与实相不相等。如果能够心平静,你会以相等的心来看待,“等正”代表不会去扭曲、污染,而且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实相,“故名等正觉”。【法义分享】:“佛陀、阿罗汉讲经说法的原则:(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