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

ID:56529837

大小:2.99 MB

页数:50页

时间:2020-06-27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苏教版必修.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他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提出“性善论”。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常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

2、为“亚圣”。智慧宝典——《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以雄辩著称。《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渴望国家强盛的梁惠王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魏国由于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之耻。”(《孟子·梁惠王上》)梁

3、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五十多岁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的提问总是围绕着如何富国强兵,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总是用仁政来回答,这对梁惠王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寡人之于国也》就反映出这样的事实。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国力强盛,人口众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

4、提出“民不加多”的困惑,引出孟子的治国之策。第二部分(2~3自然段),比喻论证,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三部分(4自然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主题1:探究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民不加多”与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有何联系?明确:在梁惠王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谁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很为自己尽心而“民不加多”的现

5、状发愁,面对前来宣讲治国之道的孟子,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在此背景之下,针对梁惠王的困惑,孟子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之道在于施行仁政。只有施行仁政,才能顺乎民意,得乎民心,“天下之民”才会如水向下流一样归顺而至。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的问题。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王道”的措施,都涉及哪些方面?明确:孟子的“王道”措施主要围绕“养民”、“教民”展开,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君王才能顺乎民意而得天下。具体的措施有: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

6、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孟子的仁政思想传承至今仍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性。联系现实,讨论回答孟子的仁政主张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明确:联系当今现实,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有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4)实现

7、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主题2: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1.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心中早已构思好“仁政”的美好蓝图,他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明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目的是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强化战备,

8、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