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

ID:56608064

大小:2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29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_第1页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_第2页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_第3页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_第4页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 关于一道课本例题的交流与探究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一道课本例题来看如何培养学生解析几何的思维品质人教版教材《数学•选修4-4》第二讲中有一道例题:如图2-13,O是直角坐标原点,A,B是抛物线上异于顶点的两动点,且并与AB相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这是一道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是我们学习解析几何的一个很好的素材,这节课可充分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解析几何的思维品质,为解决高考中有关解析几何压轴大题奠定很好的基础。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探究:Ⅰ一题多解,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如何用参数方程来求动点M的轨迹呢?生1:可根据条件,设点M,

2、A,B的坐标分别为,则,,即:…………………①,即:即:……………………………………………………………………②又即:………………………………………………………………③由①②③可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师:这位同学的解答利用了抛物线的参数方程,设出A、B两点的坐标,再利用题中三个独立的已知条件建立三个方程,再联立方程消参,便可得到所求的轨迹方程。请同学们再想一下,为什么要建立三个方程,两个方程行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2:因为设立了两个参数,再加上等于有四个未知数,要消去参数得到的关系,就必须建立三个方程,由此,如果设一个参数就只要一个方程,设

3、三个参数就要四个方程了……以此类推,方程的个数比参数多一个就行了。师:很好,我们学习了参数方程,主要是要大家在解题时自觉建立参数的思想解题,以前我们设直线的方程、弦的端点坐标等等实际上就是用到了参数思想。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设参数的方法吗?生3:设用心爱心专心由………………①……………②即:……………………………………③…………………………………………⑥又M、A、B三点共线,则动点满足:………………⑦由以上方程联立可得动点的轨迹方程为师:以上同学的解法通过设出直线AB的方程(斜截式)及端点参数,再利用韦达定理,运用设而不求的思想求解,体现

4、了同性通法,使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出问题的本质特点。但设出了参数太多,利用的关系也较多,还有设其他参数的方法吗?生4:设由同理可得则由…………………………………………①由M、A、B三点共线…………………………②联立①②消去参数k便可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为师:上述同学解法只设定一个参数便可求解,方法更简洁,体现了数学美的特点。但消参较繁琐。比较上述几种解,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参数不多消参也比较简洁,相比另外两种方法更好。Ⅱ纵向延伸,揭露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师:上面我们以抛物线为载体,研究了坐标原点在弦AB上的射影的轨迹方程,下面我们继续解决一下几个方

5、面的问题:②求弦中点坐标;③求三角形ABC面积的最小值;用心爱心专心④探究是否为定值。生1:则再根据上一题的解法有故消去有生2:设则有:由由此可得AB弦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师:以上两位同学的解法基本上沿用了第一题的思想方法,圆满地完成了解答。下面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求面积的最小值?生1:则由当且仅当即A、B两点关于x轴对称时最大。生2:设则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由用心爱心专心又当且仅当t=0,即x=b=2p师:以上同学的解法也无非是借助参数将面积表示出来,参数选用了不同的方式,可见利用参数思想解题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个问题:为

6、定值吗?如何探求?生3:可借助极坐标来表示出来:设由显然不是定值。师:利用极坐标方程简洁表示了值得我们推广和借鉴。Ⅲ横向拓展,问题类化,培养思维能的批判性师:以上我们以抛物线为载体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②求弦中点坐标;③求三角形ABC面积的最小值;④探究是否为定值。我们能否将这些问题放到我们椭圆和双曲线中来研究了。下面我们以④为例,来研究一下在椭圆和双曲线中是否为定值。生1:在椭圆中,我们仍然设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用心爱心专心生2:在双曲线中我们仍然设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Ⅳ通性通法,直达高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师:在高中,参数思想解题往往受到高考命题

7、者专家的青睐,多次命制这方面的试题,而且一般是中档以上的试题,甚至出现压轴题。我们只要心中有“法”,照样能以一敌百、无望而不胜。如在2007年天津高考试卷中最后一题是:(07年高考天津卷22题)设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A是椭圆上的一点,,原点O到直线的距离为,(Ⅰ)证明:(Ⅱ)设为椭圆上的两个动点,过原点O作直线的垂线OD,垂直为D,求D的轨迹方程。师:本题第(Ⅰ)问运用常规方法求解,题目不难,一般都能拿下。第(Ⅱ)问实际上是书本上那个例题的变式,按照开始我们所研究的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做出来。(学生独立解答,教师下位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

8、错误)结束语:由此可知高考压轴题并不可怕,解析几何也并不可怕,很多同学把解析几何看作是学习数学拦路虎,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再加上计算能力又不强,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