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

ID:58450180

大小:72.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_第1页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_第2页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_第3页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_第4页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doc.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调控策略实验研究》教案《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融安县浮石镇中学———曾息芳一、教学设想与分析:1、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有几个学生连测量一个角的度数都不会,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所以,想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培养。让他们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材情况分析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好

2、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平行线性质的动手操作,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并从中获益。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平行线性质的探索以及综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难点:2、难点:有条理的表达和简单推理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角尺、一个完好的梯形、一个残缺的梯形2、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1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调控策略实验研究》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在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0次转弯时是140,那么第二次转弯时是多少度,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oo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为什么?设计意

4、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来进行我们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平行线的性质(二)实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a1.如图: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八b角,并度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角∠1∠2∠3∠4∠5∠6∠7∠8度数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说一说!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这些角的度数,你的a猜想还成立吗?b如图:如果a不平行于b,你的猜想还成立吗?动手画一画、量一量。设计意图:通过

5、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特殊需要到一般的推理能力,使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调控策略实验研究》教案2.用数学式子表示:如图,(1)∵a∥b,∴∠1=∠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a∥b,∴∠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a∥b,∴∠2+∠3=180°(

6、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验证: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如图∵a∥b,∴∠1=∠4(_______)又∠1=∠_____(对顶角相等)∴∠2=∠4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四)解决问题:1、回答课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2、(回答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oo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为什么?o(五)巩固练习:1、如图,直线a∥b,∠1=54,那么∠2、∠3、∠4各多少度?为什么?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2、请在括号中填写理由:3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调控策略实验研究》教案①

7、∵∠B=∠3∴AB∥CE()②∵AB∥CE∴∠A=∠2()③∵AB∥CE∴∠B+∠BCE=o180()④∵∠A=∠2∴AB∥CE()3、如图,填空:①∵ED∥AC(已知)∴∠1=∠C()②∵DF∥(已知)∴∠2=∠BED()③∵AB∥DF(已知)∴∠3=∠()④∵AC∥ED(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作业:课本23页第3,4题点评余良:学生做练习会遇到什么问题,然后怎么解决,讨论探究的气氛没有出来,参与度不够。潘兴月:教材准备充分,设计的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