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

ID:10154636

大小:324.4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康德是西方的孔子?陈乐民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

2、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资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

3、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了“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的《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

4、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无法同孔子相比。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

5、在很大的差异。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解析:A项,误在“趣味性”“长见识”。B项,不是说康德无法同孔子相比。D项,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答案:C2.结合文章第二段看,“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答案: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迹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孔子康德只说过一句话。3.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答案

6、: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或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流行语:那一片暧昧的嬉笑吴志翔“翠花,上酸菜!”“为什么呢?”“你不是一个人”“人不能这么无耻”“做人要厚道”……有些流行语是白痴级别的,但是没办法,经典的不一定流行,流行以后就成为经典了。在网络媒体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似乎随时都会长出几朵色彩诡异的花朵,每个人的想象力也都会因这样的机缘而变得妖娆。这样的流行语生态,是不能仅仅用“无厘头”或者“恶搞”一两个概念就能打发掉的。所以我还是要有点弱智地问上一声:“为什

7、么呢?”一些词语的流行背后,有一种特定的集体无意识在流淌。它有一点点愤怒,又有一点点满不在乎;有一点点过分关注,又有一点点冷漠无谓。只有一个概念可以表达许多人在介入公共话语场时的姿态,那就是“暧昧”。一个人碰到一桩事情,他并不是依据某种尺度加以批评,虽然他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但并不加以正面迎击,反而运用戏仿、反讽、拼贴、挪用等“后现代创作手段”,对某些自身与语境构成偏离的词语进行加工和传播,使它们因为悖谬而产生的喜剧性得到最夸张的呈现。事件的“本质”或“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所俘获并拿来示众的词语往往是事件边缘的一个细部,这个细部就像电脑程序里的“bug

8、”,在公共传媒的“游乐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