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

ID:10563722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_第1页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_第2页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_第3页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_第4页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方法(一)本土装置艺术已经解决了所谓形态学问题,余下的课题当是确立装置艺术生产的特有意识与方法。装置艺术的实验性就在于它提示出:艺术是没有本质的,或者它的本质是用材料的异化形式拼凑起来的。此点正是解构理论最为要紧之命题:反本质主义。严格地讲,装置·艺术,作为1合成词,在词源学上就是不成立的:装置诞生之初,即已宣告其反艺术、反收藏、反体制特征。解构意识与方法的注入、或装置生产所积淀的解构意识,不仅使得中国当代装置艺术有理可依、有凭可据,亦激活了装置艺术的反法则情结,遂将其实验性拉至崩裂几断处。1、自我解构全世界对

2、德里达本人及其解构理论的误解,从未间断过。首先要解决的1个问题是:解构,只能它自己解构自己,解构不可以从外部发生;也就是说,通常所谓“把什么东西解构”这种话语方式,是不符合解构原意的。德里达当时在考虑Deconstruction(解构)这个词时,曾专门查过词典:“在永恒的东方,1种达到其完美状态的语言,会根据符合人类天性的变化之道,从内部自行发生解构和变化。”1即要求解构从事情内部入手,在原结构中寻找1个“缝隙”自行工作。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自我解构特征,藉由作品语言、形式,推湎笳饕庖骞钩沙逋换蜚C崾竟壑谏笫悠渲锌赡艿囊鳎⒁揽扛鋈瞬煌

3、榻铱渲邪旅亍;朴莱f早在1984年创作的《会响的手枪》,就暗含这种自我解构意识:当你扣动扳机,手枪的确会响,但是响声已不是手枪的响声,而是铃声——扳机被艺术家置换成自行车铃铛;甚至也不可以把这种铃铛声,听成是自行车铃铛所发出的声音——铃铛在这里已不再是功能意义上的铃铛。解构意识要求艺术家的第1工作,就是寻找可能存在的“缝隙”。卢昊的作品《鱼缸》、《花盆》就找到了这种缝隙:《鱼缸》即非能指意义上的鱼缸,也非《鱼缸》的建筑所指,新鱼缸试图向它所指涉的现实建筑发难。鱼缸在卢昊的作品中似乎只能成为1种装饰、1处观光地,同时还喂养着供人喂养的“

4、金鱼”。卢昊不解的是:鱼与鱼缸的现实所指其作用在哪里?《花盆》与《鱼缸》1样,都只是1个美丽的幻象,鱼缸非彼鱼缸亦非此鱼缸。解构对词语的定义态度:不定义、或回避定义、或从别处说明定义,均是在向定义自身发难。以解构理论来看,名词、定义、概念、系统都在传统形而上学之内,正如“解构”1词仍属概念——德里达长期致力于使它成为1个不可被定义的概念。“解构是什么”这个问题,德里达多次强调是】梢晕实模盟脑8稻褪牵焊髦帧敖夤故荴”、甚至“解构不是X”的说法都是先天不得要领的。此即解构自我解构的独有手段:利用概念自身对抗概念。朱昱在《袖珍神学》中将1只

5、死人的手臂挂在房子里,并让干枯的手垂下。数百米长的绳索盘绕在地上,整个空间充满死亡的阴森、威吓意味。作品试图以对死亡的0距离触摸来抵制对死亡的恐惧。作品标题直接借用于法国18世纪无神论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著作标题,但作者的动机和目的都相对随意和暧昧。装置本身仅提供了死亡的踪迹和相应的体验。费尔巴哈的“旧语逻辑”并不能减少死亡之畏,死亡是1个先于逻各斯而存在的存在者,是1个不可废止的事实与幻像。非神化或“弃神”的历史运动所表明的,正是上帝和众神的未决状态。“非神化绝不等于摈弃宗教信仰;相反,正是通过非神化,与诸神的关联才转化为宗教体验。”2虚无主

6、义的形而上学于焉形式,诸神遁去,而剩下的虚空则用历史学和心理学的神话研究来充当存在意义的“替补”。《袖珍神学》,借用了无神论的外在表征,其内涵却带有存在论对死亡的理解,将人及其生存的意义置于受死之威胁和嘲弄的位置。在此,“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和它的反题“未知死,焉知生”同样都是片面的。在死——生的循环理解中,解构的思想蕴涵着以生威胁和嘲弄死,使人出死入生的复活信念。正是在死亡作为生命“踪迹”的意义上,死亡的“不可言说性”,通过对死亡的“极限体验”而使人的信仰存在和形而上冲动成为可能。对《袖珍神学》的读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死亡体验”

7、,才会确立探索死之奥秘的可能性。谁断言体验排除死之奥秘,谁就尚未开始进入体验。在体验意义上理解解构,正如先行到死之中理解存在。实际上德里达对死亡(死刑)也作过专门讨论,并将死亡纳入他的解构策略。对于死亡这1概念,德里达是将它与“踪迹”联贯起来讨论:踪迹只是1个有限存在,踪迹必须能够自我消失;不能消抹的踪迹不是踪迹,因此踪迹在自身中就已经标记了它的脆弱性和必死性,它签署死亡。包括后来他关注的1些词汇,如幽灵(幽灵可使不可见之物可见,使不在场者在场,使消逝呈现)、宽恕(宽恕不可宽恕之事才是宽恕,宽恕可宽恕之事不是真正的宽恕,但这种真正的宽恕又是

8、不可能的,而宽恕即是上帝的特性,死亡/死刑却不是)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怀疑自身存在问题。2、装置的批判指向解构,并不只是怪纸鲈谖淖盅Я煊蚧疃慕峁怪饕逭苎В幌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