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通史&amp#183;清代卷》绪论.doc

《中国经济通史&amp#183;清代卷》绪论.doc

ID:11654954

大小:60.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3

《中国经济通史&amp#183;清代卷》绪论.doc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通史&amp#183;清代卷》绪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绪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清代最突出的成就是奠定了中国版图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清政权建立之后,统一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云贵、东北等各边疆地区,实行了就封建社会来说最为成功的民族政策。经过经营开发,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建立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

2、区有效的政治管理,使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也无法与之比拟。国家政治统一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也获得了重大发展,诸如粮食生产、农业和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市场一体化,以及财政制度、租佃制度、雇工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会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发展,清代前期才能以增加有限的土地,养活了急剧增长的巨大人口,取得了世界农业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上述各种经济和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积极困素,并都是不可逆

3、的。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们为中国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前提。一、农业经济与赋税制度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而粮食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

4、食生产对一个农业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对于一个封建国家的经济,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粮食总产量代表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反映土地利用的效果,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清代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的发展同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都是由时间上的上升运动和空间上的扩散运行交织而成。清代各地的粮食亩产,与前代相比,均有所提高。只是农业比较发达地区提高的幅度小一些,其他发展中地区提高的幅度大一些。清代粮食生产最突出的成就是地区扩散,即粮食亩产量在全国广大地区普遍提高,从而导致了粮食总产量和全国平均亩产量的提高。清代粮食生产的发展,

5、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粮食生产本身来说,首先是多熟复种制度的推广。有明一代,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并不充分,复种指数不高。到了清代,特别是到18世纪中叶之后,北方各省除一年一熟地区外,山东、河北、陕西关中等地区已比较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和二年三熟制,并逐步完善,趋于定型。江浙、两湖、江西、四川诸省双季稻、稻麦(油菜、豆类)等一年两熟制得了大面积的推广。福建、广东麦、稻、稻的一年三熟制也得取发展。这些都使耕地的复种指数获得较大的提高。其次是水稻、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推广,粮食作物结构得到调整。水稻在清代有明显的发展,它不仅在粮食作物的比重中已占绝

6、对优势,而且在地区分布上也遍及全国。经过水稻北移,在北方13省中,除黑龙江外,尽管播种面积大小不一,其余12省都有了水稻种植的记载。谷子、高粱等杂粮本来在北方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清代,玉米种植得到发展,代替了一部分高粱和谷子的种植面积。甘薯,明代还只在闽粤一带种植,17世纪初开始向长江流域及江浙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更向黄河流域扩展,逐步普及到全国,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作物。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品种改良,栽培管理、肥料积制施用等精耕细作经验,由官府或民间推动,特别是移民的传播,在各地得到广泛交流。清代,在人口压力下,闽、粤、湘、鄂、赣各省有大量移民去开发中西部地区。他们将深耕、选种、施肥、复种等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这些地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在四川,据乾隆《巴县志》说,“耒耜耘籽之工与勤,土著不及楚人,楚人不及闽广”。同治《成

8、都县志》也说,“农事精能,均极播种之法,多粤东、湖广两省人”。又如陕西、四川、湖北毗邻山区的开发,外地移民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道光《宁陕厅志》说,“楚民善开水田,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