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

ID:11835466

大小:6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4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_第1页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_第2页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_第3页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_第4页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全科医业医源资料库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1、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划分,早在先秦时期的周朝已有记载。据《周礼·天官》云,当时主管医事的专业分科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医师”为众医之长,“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后面四种专业分科中的“疾医”即大体相当于内科医生。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逐渐系统化而日臻完善,临床中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医学的分科也越来越繁多。唐代太医署根据医药专业的不同分工下设四科一园,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药园。医科当中所涉及的专业分科又有医经理论、体疗、

2、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其中的“体疗”属于现代临床中医学的内科和妇科。宋代太医局将临床治病的医生分为九科,计有大方脉科、风科、小方脉科、眼科、疮肿折伤科、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元代又在宋代九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为十三科,即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和禁科。其中的大方脉科、风科和杂医科都属于现代中医内科的范畴。在上述各种繁简不等的学科划分之中,中医内科都占居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明确使用“内科”这一概念则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朝万历年间,曾任

3、宫廷御医的薛新甫将自己编著的一部主要记载内科杂病的医书,以《内科摘要》为名刊行于世。2、从当代临床中医学的角度而言,中医内科所包括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可以概括地分为两大部类,即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1)、外感时病又分为伤寒和温病两类。由于中医内科自身的发展特点,外感时病中的伤寒和温病都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东汉末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标志着临床中医学体系的确立。其后不久,魏晋之间的王叔和曾对仲景之书给予编次整理,至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大规模整理校刊古代医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遂

4、一分为二,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二书流行于世。北宋以前的晋唐时期,仲景论治伤寒的内容散在流传,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医学方书如陈延之《小品方》,孙思邈《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方》中均有丰富的记载,只是当时尚未形成专门研究探讨辨治伤寒的医学流派。北宋以后,专门研究伤寒的医家、医著便蔚为大观,如北宋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宋金时期郭雍的《伤寒补亡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都是影响很大的伤寒专著。明清以后,研究探讨伤寒的专著更是层出

5、不穷,这就在中医内科的外感时病分支中形成了一个伤寒学派。温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形成的时间晚于伤寒,它起始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宋代以前,关于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其内容也曾散在于有些医书之中,如葛洪的《肘后方》、姚僧垣的《集验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方》等。治疗方面清热解表、泻火解毒,以至于生津养血滋阴的治病方法,已经在当时治疗温病的方剂中具有明显的体现,《肘后方》所记载的葱豉汤、麻黄解肌汤、葛根解肌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剂便是明证。至于《外台秘要方》更是以两卷的篇幅记载了丰富的治疗天行温病的方剂。只是这些内容都记载于综合性的

6、医学方书之中,尚未见独立成书的温病专著。金元时期,刘完素结合《内经》的有关内容对火热之邪致人疾病的病因病机做了深入的阐发,并倡言火热为病的广泛性,这在理论上为温病的病因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明清以后温病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王安道更明确地指出温病不得与伤寒混称的医学主张。明朝末年,吴有性著《温疫论》,是为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书中明确指出了时令温疫的传染性特点,并从感受邪气的途径、发病特点、治疗反应性等多个方面,论述时疫温病与伤寒的不同。戴天章著《广温疫论》,从内容上对吴氏《温疫论》又有所发挥和补充。《温疫论》

7、一书虽然还没有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温病给以研讨,而只是论述阐发了时疫温病,但此书首先跳出了伤寒的藩篱,在外感病中独竖一帜,开创了温病学派独立形成的先河。此后,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传《温热论》,对温热病的病机传变进行了阐述,总结归纳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薛生白所传《湿热条辨》对湿热合邪所致的湿热性质的温病,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其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首先从病邪性质上进一步申明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谓伤寒为阴寒之邪,温病为阳热之邪。在病证的发展演变特点上,指出伤寒为六经传变,温病具有三焦传变的特征,因而在

8、此基础上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王士雄所编著的《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著述之大成,汇总了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成就。在上述医家、医著对温热病的病因、发病特点、证候传变规律、辨证论治法则进行比较系统阐述和总结的同时,他们也创制了丰富的温热类外感病的治疗方剂。于是,这就在中医内科的外感时病分支中又形成了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